杨振声:一校之长的陈年往事
发布日期:2016年08月14日 点击次数:
校长家里的柿子树
黄县路是青岛典型的老街,交错起伏,惊喜不断。打远一看,一座两层砖混结构的小楼格外与众不同。外墙贴合路口的转角弧度呈半圆形,将里面的院落遮挡得严严实实,但禁不住一院子的花草植物争抢外面的好阳光。
据说这是上世纪初由日本建筑师设计建造的。这里是黄县路7号,这里也是杨振声1930年到1932年夏客居青岛时之所在。
杨校长的府邸低调得连门口的黑色大理石的铭牌都没有,让人不免有些遗憾。好吧,算我有点强迫症,如果有,上面的文字应该是这些:杨振声(1890-1956),字今甫,亦作金甫,笔名希声,蓬莱市水城村人。现代著名教育家、作家,著有小说《玉君》、《渔家》等。1930年,担任国立青大校长,他民主办学,广罗人才,先后聘请闻一多、梁实秋、沈从文、赵太侔等人来青大任教,迎来了青岛大学第一个黄金时代。1932年秋,杨振声辞职,离开青岛前往北京。
但寥寥数语,怎概括得了那些日子的精彩之处呢?
门外一棵梧桐树,支撑起大片的绿色树荫。和其他名人故居一样,这里已是寻常百姓的人家。比起整个院子的大小,门口确实过于狭窄,这大抵也是铁门消失的原因吧。拾级而上,院内的两株柿子树依然茁壮,传说是杨振声当年栽种的。依我看,未必。
梁实秋后来在文章中写道:“校长官邸在学校附近一个山坡上的黄山路(今黄县路),他和教务长赵太侔住楼上,一人一间卧室,中间是客厅,楼下住的是校医邓仲存夫妇和小孩。”
之所以住了这么多人,主要是为了节省经费。当时,青岛大学的经费只有中央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的四分之一。为了节省教授的居住花销,杨振声将学校分给他的宽大的校长住所让给了其他几位教授住,自己则自费租住在黄县路7号。赵太侔和邓仲存一家人都是标准的蹭房族。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房子是免费住的,其他的事情自然就该多担待些了。邓仲存夫人便负责料理校长的伙食及家务。试想,连家务都不做的人,怎么想得起来在院子里种柿子树呢?何况他还有更重要的嗜好要培养。
据闻,每逢闲暇,杨振声便与闻一多、梁实秋、赵太侔、陈季超、刘康甫、邓仲存、方令孺等几位志同道合的教授聚集一堂开怀畅饮,且以“酒中八仙”自居。详情请参照沈从文创作的《八骏图》。
校长的个人魅力
这些关于杨振声校长的二三事,都是后来知道的。真正吸引我搜寻他的事迹的初衷在于——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开创之初,精英云集、名人荟萃,其教师阵容之豪华,在全国的大学中屈指可数。
让我们悉数一下彼时国立青岛大学各院系的教授名单:闻一多来校担任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梁实秋担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黄敬思任教育学院院长兼教育行政系主任;黄际遇任理学院院长兼数学系主任;汤腾汉任化学系主任,曾省任生物系主任。仅中文系就有闻宥、游国恩、方令孺、沈从文、陈梦家等人任教。越是有文化的人,个性越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可以吸引这么多高知齐聚一堂呢?
梁实秋在《忆杨今甫》一文中说:“今甫身材修长,仪表甚伟,友辈常比之于他所最激赏的名伶武生杨小楼。而其谈吐则又温文尔雅,不似山东大汉。今甫待人接物的风度有令人不可抗拒的力量。”
不可抗拒的力量除了外在当然也得包括内在。并不是每一名教授都能成为一位出色的校长,教育家的才能首先要体现在他高瞻远瞩的思想上。在办学上,杨振声坚定地认为:“山东在历史上,对于哲学、文学地位皆甚重要。只以近来开发迟钝,一时落后,人且将其历史上的地位而忽略之。青大作为地方最高学府,其责任也自然重大,对于历史上的地位,不但有恢复之责任,且当光明扩大之。”
除此以外,杨振声还提出:“海边生物学,中国大学中有研究此学之方便者,唯厦门大学与青岛大学。厦门因天气过热,去厦门研究者多苦之,又易发生疟疾。青岛附近海边生物之种类、繁盛不亚于厦门,而天气凉热适中,研究上较厦门为便。若能利用此便,创设海边生物学,不但中国研究海边生物,皆须于此求之,则外国学者,欲知中国海边生物学之情形,亦须于青大求之。如此,青大则将为海边生物学之中心。”正是这番真知灼见,为中国海洋学研究奠定了基础。自此,青岛的文化脉络延续至今。
向来不徇私情
任何一个实干家,做事都是讲究原则的,杨振声聘请教授、讲师不徇私情,也是出了名的。当时杨晦想到青岛大学谋一教职,托周作人写信给杨振声,被杨振声婉拒。1930年冬,废名曾在青岛住了三个月。他很喜欢青岛这个地方,他也想在青岛大学找一点教书的工作,以便住到1931年夏天。于是,他写信请周作人设法为他向杨振声求情。周作人因曾为杨晦向杨振声求职而无效,因此,不想再去碰钉子了。于是,周作人又辗转写信请俞平伯为废名帮忙。因为俞平伯与杨振声曾是北京大学同窗好友,或许说得上话。于是,1931年1月16日,俞平伯在清华园也收到了废名自青岛的来信,请他托杨振声给予关照。而俞平伯深知杨振声的为人,不仅没有写信给杨振声,反而直接回复废名,劝其打消了想法。
坚持原则成就了他的事业高峰,也注定了他的离去。当时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山东省教育同厅长何思源想控制青岛大学,杨振声在青岛大学更名为山东大学问题上不肯妥协、让步;而青岛市政府和胶济铁路局不想掏教育经费,于是杨振声辞职回北平编中小学教科书去了。其辞呈全文如下:
南京教育部李部长钧鉴:
本校学生179人为抗日事,签名赴京请愿,屡经劝导,俱无效果,临行时联名请假,即行离校,已于本月2日出发,当经电达。此举揆之部令校章,皆难认许。惟其行动系激于爱国之热忱,加以惩处,则青年爱国锐气,有挫折之虞;不加惩处,则校风纪不严,无维系之法。振声忝长斯校,处理无方,惟有恳请准予辞职,以重职责而肃纪纲,实为德便。
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叩质印。
继杨振声辞职后,黄际遇、闻一多和梁实秋也不愿在青岛看韩复榘脸色过日子,先后递上辞呈,分别去了中山大学、清华、北大去任教了,“酒中八仙”自然也就解散了。
上一条:怕北大清华抢名教授 老山大校长整夜睡不着觉
下一条:国立青岛大学留下的历史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