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区概况 > 正文

校区概况

省立山东大学的创建

发布日期:2016年08月11日 点击次数: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首义一声炮响,各省响应,推翻了清王朝,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胜利,给黑暗的中国大地带来了一线曙光。虽然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篡夺,全国一时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但是中国人民长期追求的办教育、兴科学、强国本、振华夏的愿望,使清末开始的废科举学、兴学校的举动,真正从理想变成了现实。

一九二六年奉系军阀张宗昌督鲁,他虽是封建腐朽势力的代表,但为顺应形势,装扮开明,被迫于同年六月三十日下令在济南重建山东大学。山东省教育厅于七月二十四日发出指示,决定将山东省立工业、农业、矿业、商业、医学、法学六个专门学校合并,改建为山东大学,并将山东省第一、第二、第六、第十的四个中学高中部学生,拨结山东大学,作为附属中学。山东省督办府委派当时的教育厅厅长、清末状元王寿彭任校长。八月五日王寿彭到职视事,启用校钤,挂出校牌,省立山东大学正式成立。至此,山东省除外国教会所办的齐鲁大学和私立青岛大学外,又增加一所公立的高等学府,这就继山东大学堂后第二个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建立后,根据其具体条件,对六个专门学校进行适当调整,设立文、法、工、农、医五个学院(那时称科),共有十三个系(那时称分科)。文学院设中国哲学、国文学两个系;法学院设法律、政治经济、商学三个系;工学院设机械、机织、应用化学、采矿四个系;农学院设农学、林学、蚕学三个系,医学院设医学系。院长统称学长,系称主任。在一九二六年八月制订的《山东大学规程》中,学校宗旨是:对学生授以高深学问,成为各方面需要的人才。学校组织是:校设评议会,由校长、学长、系主任和推选的教授参加,校长是评议会主席,定期研究商定学校机构、人事、教学、经费等重大问题。院设教务会议,由学长、系主任和有关教授参加,学长是教务会议主席,讨论解决本院教学中重大事宜。系设教授会,由系主任、教授和授课教师参加,系主任是教授会主席,商讨本系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大学部共有教师七十一人,其中教授六十人,阵容齐整,人才汇集,与当时的全国高等学校相比并不逊色。教授中一部分为清朝科举得中的进士、翰林等,主要在国文学系,并担任全校经学、古文学、古史学的必修或选修课程。一部分为从英、美、日取得博士或硕士学位的留学生,主要在法、工、农、医备系担任自然科学课程。这些教师多数学有专长,抱有“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思想,又以才得其用,故教学态度认真,较能联系实际,肯于探索,提高水平。负责教务工作的庄湛然,富有经验,办事干练,重视自然科学的发展。负责学生生活管理和操行考核的总舍监梁显中,要求严格,作风细致,工作井井有条。新建的山东大学,初步树立了注重学术研究和教学质量的风气。大学部设教务、总务、会计等三课,共有职工四十四人,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都较为精干。

对原来六个专门学校的学生,一律改为大学预科班,按照原教学计划和修业年限继续学习,结业后发结大学预科毕业证书,经复试及格升入大学。附属高中的学生分为预科一、二、三部,有计划有目的地为大学培养输送学生。一九二六年秋季,大学部招收预科结业及高中毕业新生897人,其中文学院97人,法学院367人,工学院124人,农学院98人,医学院105人,除本省学生外,尚有江苏(北部)、河南、安徽、河北(南部)等省学生。课程的设置除业务课外,经学、数学、英日语为必修课,并开设古文学、古史学、世界史、逻辑学等选修课程。教材一部分选用国内已出版的大学教科书,一部分靠教师自编。学制文、工、农三院为四年,法、医两院为五年,实行学分制。这时中国国民党相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合作,正在进行北伐,形势很好,大多数学生在努力学习中,参阅各种进步书籍,政治认识得到提高,积极响往革命。现任山东大学离休副校长杨希文,新疆大学副校长陈之任,山东师范大学副校长田仲济,都是当时文科和法科的学生。

山东大学校舍仍延六个专门学校的房舍,文学院在清末考场的上至书院,即宋朝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故居,现辟为趵突泉公园。工学院和校部机关在趵突泉前街金线泉,房舍虽已破旧,现仍有迹可寻。法学院在桿石桥街,现为山东省实验中学。农学院在铁路北桑园,现为山东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医学院在县东巷皇骅馆,现为济南市立医院。两所附属中学一用北园原职业中学校舍,—用老东门外山水沟原矿业专科学校校舍。学校经费除原来六所专科学校和两所附属中学经常费照发外,教育厅每月拨给大学部事业费二万五干元,学生每年交纳寄宿和杂费五十元。教职员的待遇是:校长月薪四百元,学长和教授月薪从三百至三百六十死,讲师和高级职员月薪从二百至二百四十元,助教和一般职工月薪从三十至八十元。每年上级拨款和学生交费共收入约三十三万元,用于教职员薪俸约在二十八万元,用于办公行政开支极少。

一九二七年六月,在山东大学重建一周年时,校长王寿彭因思想腐旧,沿用陈规,受到校内外强烈责难,乃拂袖而去。当时校内多数教授积极建议山东省教育厅,聘请“洋务派”名人,曾为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张之洞幕僚、清末外务部左丞的辜鸿铭接任校长。

辜因已任北京大学教授,力辞不就。由于校长一职暂悬,且又待遇优厚,在张宗昌集团内部引起激烈争夺,相互攻开,满城风雨,张宗昌在盛怒之下,拍案大骂,训斥周围:“山东大学的校长,谁也不给,由我自兼”。为此济南曾流传:“齐鲁文明之邦,目不识丁当校长,孔圣九泉哀叹,荒唐,荒唐,”大家引为笑谈。张宗昌当校长后,有两次到校向师生讲话,一次是一九二七年八月新学年开学时,他说山东稳如磐石,革命军如来就是以卵碰石,不准师生通向革命军,使用高压办法。—次是一九二八年三月,国民革命军已经近迫济南,他要师生好好学习,山东有一百零八县,谁学的好谁去当县长。广大师生对此均以一笑置之。

山东大学重建后,时局一直处于动荡中,一九二七年四月,蒋介石在国民革命军统一长江流域时,悍然叛变革命,发动“四·一二”政变,实行清共反共,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国共由此分裂。山东大学的部分学生,在这次事件的教育中,进一步觉醒,虽在军阀和国民党反动派共同镇压下,积极寻找革命真理,有的投入共产党领导的斗争中去。一九二八年四月,蒋介石领导的北伐军进抵泰安,张宗昌自知不保,出卖民族利益.勾结日军出兵济南,造成枪杀市民,惨害交涉要员蔡公时,震动全国的“五·三”惨案。山东大学进步师生,对此义愤填膺,忍无可忍,虽在日军严密威严下,秘密举行各种活动,揭露“五‘三”惨实真相,控诉日军和军阀的罪行,查禁日货,慰问被害家属等等,表现出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的英勇气概。五月底张宗昌败逃,学校在动乱中停办,师生因生活无着而四散。六月初日军撤走,北伐军进入济南,成立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七月教育厅长何思源,呈报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成立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由何思源、赵畸、王近信、彭百川、蔡元培、袁家普、杨振声、杜光埙、傅斯年等九人任委员;教育部旋又指示,增加陈调元、于恩波、陈名豫为委员,将国立山东大学改名为国立青岛大学,接收私立青岛大学校产,在青岛筹建。至此,在济南建立的山东大学即告一段落。

山东大学一九二六年八月在济南重建,一九二八年六月因时局动乱停办,虽然只有二年的时间,但她在那困难时期,艰苦奋斗,促进了山东科学文化的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广大师生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坚持进步,反对腐朽,重视科学,联系实际,深入探索,提高水平,树立起教与学的好风气。特别在革命转折关头,部分师生找到真理,认清道路,循看中国共产党所指的方向前进,和各种敌人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发扬了救国救民的革命传统。因此,在山东高等教育发展的史册上,应有她光辉的一页。

附记;由于历史资料阙如,仅在已有资料和访问宋献亭(92岁、数学教师)杨希文(72岁、文科学生)、车迈平(73岁、农科学生)三位老校友中,了解有关材料写成,既不全面,也不甚准确,诚恳欢迎当时的校友和知道情况的同志,提出充实和修正意见。

联系我们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即墨滨海路72号

邮编:266237

总值班电话:0532-58630001

访问量:0139847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 鲁ICP备案05001952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