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风采

首页 · 师生风采 · 正文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山大微生物团队的科技“答卷”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23日 点击次数:

在山东大学,有这样一个科研团队:他们长期专注于微生物技术领域,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与国家重大需求,以科技报国之心践行黄大年精神;他们坚持立德树人、科研育人,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成果转化到社会服务中。这就是刚刚荣获第三批山东大学“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的微生物科学与技术教师团队。

微生物科学与技术教师团队依托微生物改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是我国该领域的重要科研力量。团队现有国际院士3人,国家级领军人才5人,国家级青年人才7人,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与教学梯队。近五年来,团队承担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26项,发表高水平SCI论文200余篇,获国家科技奖励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2项,多项突破性技术打破了欧美的专利封锁。

心有大我:一场跨越洲际的科学回归

团队主要负责人张友明院士的经历和选择,是家国情怀的生动体现。

张友明于1994年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博士学位,随后在德国海德堡大学和德累斯顿技术大学从事分子生物学研究。在欧洲工作二十余年,张友明在微生物基因工程领域收获累累硕果。尽管已在国外拥有优越的科研条件,他仍作出了回国工作的决定,不仅自己回来,还带动他培养的七位博士一同回国,并成功邀请一位优秀的德国学者加入山东大学,共同组建了一支“成建制的科研战队”。

被问及为何作出这样的选择,张友明的回答简单而纯粹:“这里更需要我们。”他希望利用自己的专业所长,研发出能够解决老百姓健康问题的药物,把力量贡献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我们发明的这项技术在国外应用广泛,但在国内还较少被使用。这项技术能在生物医药产业链中发挥重要作用,应该在国内推广和发展。”

以张友明为首的微生物科学与技术教师团队不断壮大。他们中有以党建引领学科发展,实现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的林建群教授,有以学术底蕴夯实育人根基,获评“最美科技工作者”的李盛英教授,有打通微生物技术从实验室到生产线壁垒,牵头多项成果落地转化的祁庆生教授……他们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如一面面旗帜,引领着学子前行。

科创融合:让最新科研成果走进课堂

在这个团队中,最好的教材不是印刷出来的课本,而是科学家们刚刚取得的科研成果。

今天实验室里的突破性进展,明天就可能出现在研究生的课堂案例中。团队开设的31门精品课程,如同一场场“前沿发布会”。他们主编的《一分钟微生物》等科普图书,更是将深奥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大众读得懂、感兴趣的故事。

团队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平台,育人成果显著: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项、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指导学生获国际大赛金奖1项、国家级项目金奖3项……令人自豪的是,数十年来,超过5000名微生物学人才从这里走出,“山大微生物基因”遍布全国,成为生物技术领域的骨干力量。

挑战不可能:将“中国方案”推向全球

基础研究是“根”,应用突破是“果”。这个团队擅长将扎实的基础研究转化为惠及社会的成果。

他们向“白色污染”发起挑战。团队开发出一种新技术,使海洋微生物在实验室中更易培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世界最大的海洋微生物基因库和海洋来源塑料降解酶库,并发现了一种耐盐的塑料降解酶,能在三天内完全降解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塑料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该成果打破了欧美专利封锁,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也为实现更高效的塑料循环利用提供了可能。

这仅是团队众多科研成果中的一个代表。他们持续以科技创新回应时代课题。

论文写在大地上:让科技带来幸福

科学的价值在于应用。团队坚信,真正的论文不仅要发表在顶尖期刊上,更要写在祖国大地上。

团队开发的功能糖全链条技术,孵化出4家上市企业,助力山东禹城建成全球最大功能糖生产基地,推动我国健康食品产业从跟跑到领跑。

从东海之滨到西部高原,团队的足迹跨越千里。他们主导或参与山东大学甘肃、内蒙古、西藏研究院的建设,将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到西部大地。与安琪酵母、华熙生物、齐鲁制药等龙头企业共建30个联合实验室,成为连接创新链与产业链的重要桥梁。

团队打造的“启梦微来”科普品牌,七年来持续向公众展示奇妙的微生物世界。年均开展50余场活动,惠及近400万人次。他们希望通过有趣的实验和互动,让更多孩子爱上科学。

尤为难得的是,张友明院士将他发明的核心Red/ET技术免费授权,并配套提供技术支持,惠及全国千余家科研机构和企业。这一无私分享,极大推动了中国生物技术的整体发展,体现出山大科学家的格局与担当。

薪火相传: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先锋

一个优秀的团队,既要立足当下,也要着眼未来。

这里既有经验丰富的国际院士和国家级领军人才,也有充满活力的青年学者,形成了一支“整体年轻、国际一流”的科研队伍。成功的背后,是“薪火相传”的团队文化。

团队创新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为每位新人定制成长路径。定期的青年人才交流会,既是学术碰撞,也是彼此扶持。传承的不仅是知识,更是精神和品格。

如今,这支团队正带领山东大学微生物学科实现从“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已成为微生物领域名副其实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支团队可以体现一个时代的追求。

今年,微生物改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将迎来开放运行三十周年暨山东大学微生物学科肇基七十五周年华诞。他们依然坚守科研一线,以扎实的成果回应时代需求,解答现实课题。他们是黄大年式科学家精神的真实写照。

【作者:刘铭杰 刘璇摄影:来源:组织宣传统战部责任编辑:刘铭杰 刘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