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学生是老师最好的作品”这是姜波教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从考古研究所转向高校讲台的初心。今天,让我们走进这位深耕海洋考古领域的学者,2025年度山东大学“最美奋斗者”——姜波教授,听他讲述如何穿行在山海之间,又如何将这份对考古的热爱与坚守,化为一届又一届学生成长路上的光。

从田野到讲台:为“考古薪火”主动转身
姜波的考古生涯,是一部跨越山海的篇章。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躬耕于洛阳与长安,探寻汉唐古都的殿与花园;后来远赴哈佛大学研修,将目光转向海上丝绸之路;之后又成为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首任水下考古所所长,发掘海上丝绸之路沉船、调查甲午海战沉舰,让沉睡海底的文物重见天日。
但在事业如火如荼之时,他却主动卸下研究所所长的职务,转身走进山东大学的教室。“一个人发再多论文、出再多书,都不如培养出‘青出于蓝胜于蓝’的优秀学生。”姜波说,水下考古是新兴学科,要想让它真正生根发芽,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必须有高校的体系化教学平台做支撑。在水下考古一线成果欣欣向荣之时,水下考古专业人才却面临枯竭的危机——这份对学科未来的考量,和对“育人”的执念,让他毅然选择成为一名教师。

深耕教学:把“水下课堂”搬到科研一线
在山东大学的校园里,姜波的课堂从不局限于教室。他知道,考古是“手上功夫”,海洋考古更是要经得起水下的考验。“连海水都没见过,怎么能做海洋考古?”他总这样告诫学生。因此,他为学生搭建了一条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培养链:课堂上,学生要读英文原著、啃经典理论,打下扎实的学术基础;课堂外,游泳与潜水训练是“必修课”,海洋考古工地、水下发掘现场也变成了“第二课堂”。
在他眼中,每个学生都是待雕琢的璞玉。他记得学生们刚入学时,对水下考古还带着几分懵懂,可经过系统训练和培养,学生们实现了“脱胎换骨”的成长,他们不仅掌握了考古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还学习了水下考古潜水的基本技能,初步具备了从事海洋考古科研工作的能力——这些学生走向国家级、省级科研平台的身影,成了姜波最骄傲的“教学成果”。“看到他们走上科研岗位,比我自己出成果还开心。”说起学生,姜波的眼里满是欣慰。
除了专业技能,姜波更看重学生的“精神底色”。他常说,考古学是“透物见人”的学问,研究文物的最终目的,是读懂背后的人和文明。因此,他在教学中格外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家精神与人文情怀:要求学生读英文原著、啃经典文献,不搞“纸上谈兵”的虚功;讲授潜水技巧和知识时,会反复叮嘱“不触碰海洋生物、随手清理海底垃圾”,把环保意识刻进学生心里;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注重社交礼仪,提升专业素养。“我们山东大学的学生走出去,举手投足都该透着山大考古人的自信与优雅。”这份细致,让学生们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更懂得了如何做一个“心智完备”的人。

学科建设:让“海洋考古”在山大扎根
在学科建设上,姜波更是勇于拓荒的 “开拓者”。他推动成立的山东大学海洋考古研究中心,是国内高校首个面向本、硕、博体系化教学的海洋考古专业平台;他牵头设立的“海洋考古”微专业,打破了学院壁垒,真正实现了跨学科培养。
为了让教学体系更完善,他还构建了“3+6”海岸考古课程体系——三门核心课打基础,六门选修课拓视野,形成了全国独一无二的海洋考古课程体系。如今,山东大学考古学科入选教育部 A 类学科,海洋考古已然成为山大考古的特色之一。

传播科普:让文化遗产“活”在公众心里
科研与教学之外,姜波从未忘记考古人的社会责任——向公众传播文化遗产知识。他曾走进中小学课堂,用通俗的语言给孩子们讲“南海I号”里的瓷器故事;也在央视《开讲啦》等节目中,为观众解读泉州申遗背后的海洋文明。
在他看来,公共考古的难点在于“深入浅出”——既要保持学术严谨性,又要让公众听得懂、感兴趣。在泉州申遗期间,他陪同国际专家走遍古城街巷,从开元寺的建筑细节到天后宫的民俗传承,一点点梳理泉州作为“宋元中国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历史脉络。如今,泉州簪花、南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火遍全网,姜波由衷地开心,“让公众意识到遗产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保护它们。认识过去,才能建设未来。”

展望未来:以全球视野建设中国特色考古学
谈及中国考古学未来十年的发展,姜波有着清晰的思考。他说,中国考古人的共同追求,是建立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但这绝不是闭门造车,“做中国考古人,首先得具备全球视野,要在世界文明的坐标系里看中国考古,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我们的文明。”
他认为,未来考古学必须守住两条底线:一是“科学性”,扎根田野考古、杜绝形式主义,反对“唯论文”论,用科学的发掘、严谨的分析解决真问题;二是“专业性”,从学科理论,到人才培养,到技术装备,都应该坚定地走专业化的路线,同时也关注多学科合作。“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历史问题,才能让考古研究更有深度。”他举例说,通过DNA 技术探究现代人类起源与迁徙轨迹、采用高精度测年技术判定遗址年代、借助海洋物探技术搜寻水下遗迹、通过环境考古能还原古代气候与生态——这些跨学科手段,会让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更立体。

从汉唐都城的黄土到南海的碧波,从考古科研的深潜到教书育人的坚守,姜波教授用行动诠释着师者的责任与担当。他把学生视为最好的“作品”,把文明的火种播撒进更多人心田——这样的师者,值得我们致敬;这样的考古理想,也终将在一代代人的坚守中走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