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骨子里就是一个山大人。”高瑞笑着说。自1994年考入山东大学至今,三十一载岁月流转,他与山大早已血脉相连。“如果按六十五岁退休计,我人生近半世纪都将在山东大学度过。近半个世纪的学习、工作与生活,都与山大息息相关,想想都很浪漫。”
2025年9月,高瑞荣获2025年度山东大学“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从教二十余年,他始终秉持“心怀大爱、小我笃行”的信念,无论是站在控制学院的讲台,还是履职学校管理岗位,抑或投身海洋研究院的建设,育人是他不变的追求。

师者如光,传承大爱
高瑞的教育理念深受其博士生导师周鸿兴教授与程兆麟教授的影响。“我1994年考入山东大学威海分校,1998年被保送至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控制论专业攻读博士学位。”他回忆道,“数学系老师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爱生如子的情怀,一直深深影响着我。那个年代虽未有‘教育家精神’的提法,但老师们的师德与风范,恰是这一精神最真实的写照。”
他动情地谈起与导师相处的点滴:“当时师门人数不多,导师对每位学生都倾注了大量心血。每周五晚,我都会去导师家中,在书房讨论问题。那样的氛围亲切自然,远非如今会议室中的正襟危坐可比。”这段亦师亦父的深厚情谊,奠定了高瑞“爱生如子”的教育观,也成为他践行“心怀大爱”理念的价值基石。

制度创新,汇聚英才
2013年,高瑞担任控制学院副院长,2018年担任学院党委书记。其间,他和院长张承慧教授密切配合,共同推动建立了“九章治院”制度体系。“当时学院学科水平尚有提升空间,‘九章治院’正是为了弥补学院发展短板而制定的一套特色化、针对性的系统制度。”高瑞介绍道。其中,“名师精品课”制度充分调动了教师积极性,引领实现课堂授课质量提升;“伯乐奖”制度助力发挥人才引育最大效能,形成“人人爱人才、人人引人才、人人佑人才”的良好局面;学院也酝酿“候鸟归巢”人才计划,遴选优秀学生赴海外深造,形成长周期、前瞻性的人才建设布局。在学院管理服务团队共同努力下,控制学院国家级人才数量实现八年翻三番,从4人次增长至29人(39人次),其中4人由“四青”人才成长为长江学者、杰青,学院还成功获批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和教育部创新团队各一项,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在引进国家杰青王聪教授的过程中,学院管服团队以无微不至的关怀赢得信任。“从2017年初步接洽,到2022年王老师最终加盟,历时五载。我们全力解决其生活所需,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正是这份真诚与周到,让他坚定选择了山大。”

跨界融合,赋能文科
高瑞在本科生院任职期间,承办了首届全国“大学生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获教育部高度评价。作为新文科建设牵头单位,山东大学依托深厚文史底蕴,积极推动文科与实践融合。“山东大学文史见长,将新时代的实践内容融入新文科教育,是我们学校应有的责任与担当。”高瑞说。
大赛涌现出了许多优秀项目,高瑞印象最深刻的是大赛的一等奖获奖作品——“智构新生——人工智能赋能考古学科数字化转型”。项目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出土文物模型并输出拼合结果,充分体现了人工智能赋能考古研究的创新理念。“大赛大大提升了人文社科类学生的专业信心,证明学科交叉和实践创新正在助力新文科教育走深走实。”高瑞表示。

薪火相传,践行初心
回顾教育生涯,最让高瑞感恩的是来自每一位老师的关怀。他至今仍记得研究生时期看望小学启蒙老师时的场景:“十几年未见,老师开门一瞬间便立刻叫出我的名字。”这份深厚的师生情谊,让他始终重视青年教师成长:“青年教师是学术传承的中坚力量。应在教学实践中与学生共同进步,实现教学相长。”
随着从教经历的不断丰富,高瑞对教师这份职业的理解也愈发纯粹:“教师是奉献的岗位。‘人民教师’这一称谓,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唯有心怀大爱、潜心育人,方能不负这个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