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风采

首页 · 师生风采 · 正文

优秀教师 | 杜林:三尺讲台育桃李,碧海蓝天写丹心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19日 点击次数:

他是深耕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的“科研尖兵”,2014年从丹麦毅然归国,扎根山东大学十一载,带领团队从内陆雾霾治理攻坚到沿海大气污染探秘,用原创性成果筑牢“蓝天保卫战”的科学根基;他是躬耕三尺讲台的“育人良师”,执教十二载以“认真”为本,培养32名硕博人才活跃于环境领域,让“服务美丽中国”的种子在学子心中生根发芽;他更是推动国际合作的“桥梁使者”,以国际组织关键角色为中国争取大气化学领域话语权,让中国智慧闪耀全球环保舞台。

杜林,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沿海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和低空大气环境安全保障。荣获2025年度山东大学“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攻坚沿海污染:做“蓝天保卫战”的科研尖兵

“北京、上海、西安这些城市的空气污染研究已经较为系统,但青岛情况特殊——超过60%的时间,空气受海洋气团控制。”正是发现传统内陆污染治理经验对沿海城市“水土不服”,杜林牵头组建了青岛市沿海城市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海洋气团带来的特殊颗粒物、有机物成分,青岛本地的污染防治需求,再加上山大环境学科团队的研究基础,“天时地利人和”之下,实验室成了破解沿海污染难题的“主战场”。

“我们的目标,是为沿海城市污染管控与治理政策提供基础科学理论支撑,这是山东大学团队应有的担当。”这份担当,更写在 177天的海洋大气野外科考征程里。研究生们分批登上科考船,其中一位学生在西太平洋连续待了55天。海上信号微弱,手机只能发短信,图片都加载不出来,大风大浪是常态,原计划两周的科考常因躲台风、避暴雨延长至四周。“这些学生都是见过大风大浪的科研勇士!”提到这段经历,杜林的骄傲藏不住。“当在科考船上待了55天的这名同学返航时,全课题组都去奥帆中心码头迎接。这段经历显著促进了她的成长——经历过海上的艰苦,科研信念更加坚定,同学间的情谊也愈发深厚。”

在科研攻坚中,杜林团队还在国内率先搭建起沿海大气复合污染模拟研究平台,走出“三步走”的创新路径,“污染物从海上冒出来,到天上传过来,再到城市里混合起来,每个环节我们都配备了相应的实验装置,这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青岛的海洋区位优势,叠加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支持,让这个平台成了破解沿海污染难题的 “利器”。

恪守认真之本:当“美丽中国”的育人工匠

“世间最怕‘认真’二字,科研与学习皆如此。”这是杜林最常跟学生说的话,也是他坚守的教育理念。在指导研究生时,他常举一个“大富翁游戏”的例子:“实验过程环环相扣,犹如游戏中‘前进5步’,但若某一个环节有疏忽——如反应物用量错误或氧化过程出现问题,便可能‘倒退3步’,甚至不得不从头开始。”

多年来,杜林连续斩获山东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奖,培养出多名国家奖学金、王文兴院士环境科学奖学金获得者,毕业生中更有3人受聘“双一流”大学副教授。在他看来,优秀学生的共性很简单:“愿意投入额外的时间和精力,不计代价地把事情做到极致。”他见过学生为解决实验难题加班到后半夜,“当你不想‘付出1小时能换什么’,而是盯着‘必须完成目标’时,就跳出了‘标配’,才能做到优秀。”

贡献中国智慧:当国际舞台的桥梁使者

作为国际全球大气化学计划(IGAC)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球仅20人获此资格,杜林是中国代表之一,他深知中国在该领域的分量。“近年来,中国在大气化学领域的论文发表量在全球占据重要比重,话语权理应与我们的科学贡献相匹配。如今在国际会议中,同行常表示‘中国代表必须出席,否则许多议题难以推进’。”,杜林的底气,源于中国科研实力的提升,更源于服务国家战略的担当。如今,他还兼任 IGAC 中国工作组副组长,带领20多位成员组织国内学术活动,推动国内大气化学界交流,让山大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声音更响亮。

对刚步入环境科研领域的学者,他给出恳切建议:“环境专业自诞生之初便服务于国家需求——早期是为应对光化学烟雾、酸雨等危及生命的污染问题,如今则是助力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人民生活品质。要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中坚力量,始终牢记国家在环境领域的需要,并为之努力。应在充分把握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科学空白与国家需求,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进而全力开拓。”

从实验室到科考船,从讲台到国际学术舞台,杜林用科研守护沿海蓝天,用教育培育环保人才,以初心与担当,在碧海蓝天间写下属于山大人的报国答卷。

【作者:曲思蒙摄影:来源:组织宣传统战部责任编辑:周薇 刘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