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尖锐的警报声依旧每年如期撕裂华夏天空。这声音穿越时空,将一段刻骨铭心的民族创伤从历史深处唤醒——1931年9月18日,沈阳北大营的炮火点燃了中华民族十四年浴血抗战的烽火。对于当代青年而言,“九·一八”不仅是历史书页上的一个日期,更是一面映照民族命运的镜子,一声穿越时空的叩问:在和平年代的阳光下成长的我们,该如何面对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历史?又该如何在历史的回响中找寻自己的时代坐标与青春责任?
“九·一八”事变揭开了日本军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序幕,东北大好河山转眼沦陷,三千万同胞陷入殖民统治的黑暗深渊。沈阳城墙上的弹孔尚未冷却,东北大学的学生已被迫流亡关内;平民遭遇的屠杀与凌辱成为日常,资源被疯狂掠夺输送至侵略者的战争机器。这是一个民族濒临生死存亡的至暗时刻,也是中华民族觉醒与重生的转折点。在那段风雨如晦的岁月里,青年一代没有退缩,也没逃避,而是主动担起救亡图存的责任,成为抗日救亡的急先锋。北平“一二·九”运动中,青年学生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走上街头;聂耳作为抗日救亡运动中青年文艺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他创作的一系列歌曲,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赵一曼面对日军的酷刑,仍坚定自己的抗日信念,坚贞不屈,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何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展现了青年在民族危亡关头的历史担当。
时光流转,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九·一八”留下的历史教训仍需当代青年深刻铭记。为什么要铭记这段历史?因为遗忘意味着背叛,淡忘可能导致历史悲剧的重演。“记忆不仅是回顾过去的能力,更是构建未来的一种方式。”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塑造着其集体认同与未来走向。“九·一八”及其后的抗战历史,是中华民族从屈辱走向觉醒、从分裂走向团结、从失败走向胜利的宏大叙事的一部分。这段记忆不应随着亲历者的逝去而模糊,而应通过教育、文化和仪式代代相传,成为民族精神基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和平环境中成长的新时代中国青年,或许难以切身感受战争年代的苦难与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置身于历史之外。相反,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当代青年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这份责任首先体现在对历史的敬畏与守护上,我们应主动了解历史真相,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保护抗战遗址和文物,传承老兵记忆,让历史教训成为民族前进的警示灯。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将历史记忆转化为前进动力,在实践中展现新时代青年的担当。
这份青春责任体现在科技强国的征程中。当今世界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中,回想“九·一八”事变时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再看今日中国在航天探月、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突破,我们感受到祖国的发展。青年强则国强,青年一代应当努力发展进步,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份青春责任体现在文化自信的建构中。回看“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东北推行奴化教育,企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到如今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我们感受到中华文明在曲折中的前进,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根脉。青年一代应当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同时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构建与中国综合国力相匹配的文化软实力。
这份青春责任体现在全球视野的拓展中。“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军国主义推行扩张政策的结果,也是当时国际秩序失衡的产物。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人类面临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地区冲突等共同挑战。新时代中国青年应当培养全球视野和人类情怀,既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九·一八”的警报声每年都会响起,它不仅是悼念逝者的安魂曲,更是唤醒生者的进行曲。对当代青年而言,响应这警报声的最好方式,不是简单的情感宣泄,而是将历史记忆转化为建设国家的实际行动。我们要在历史的镜框中照见自己的责任,在先辈的足迹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国家的命运与青年的责任紧密相连,青春的脉搏与历史的回响同频共振。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当以功成必定有我之姿,奋楫时代之潮,燃烧青年之光,将个人的梦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伟大理想之中,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