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风采

首页 · 师生风采 · 正文

优秀青年教师 | 王海龙:从实验室到产业一线,他让科研“落地生根”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17日 点击次数:

在山东大学,有这样一位青年学者:他扎根基因编辑领域十余载,矢志打造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顶尖技术;他以党员初心扛起责任,在科研、教学与服务一线践行使命;他穿梭于实验室与政府企业之间,让科技成果跨越实验室的“围墙”惠及社会。他就是2025年度山东大学“优秀青年教师”荣誉获得者——王海龙教授。

王海龙,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研究院(微生物改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副院长、党委委员,山东大学潍坊研究院副院长、甘肃研究院理事会秘书长、日照研究院院务会成员,基因编辑党支部书记,生物技术本科专业负责人,青岛蓝谷管理局党委委员(挂职),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泰山学者青年专家(期满考核优秀)、山东大学杰出中青年学者(第一层次)、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获得者。从青年博士成长为身兼数职的“斜杠”科学家,王海龙教授用十二年的坚守,在基因编辑领域书写了一段爱国报国的科研传奇。

科研报国: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跨越

2009年,王海龙以访问学者身份远赴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生物技术中心,师从张友明教授、Adrian Francis Stewart教授,学习国际顶尖的Red/ET基因编辑技术。2013年,当张友明教授决定回到山东大学时,刚博士毕业的王海龙毫不犹豫放弃了继续出国深造的机会,毅然追随恩师回到山大从事博士后研究。从一间空办公室、一间空实验室起步,他既要做实验、管财务、采购耗材,还要负责实验室装修。虽然每天都忙得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但师徒二人都为能将Red/ET技术服务于祖国而甘之如饴。

十年磨一剑。王海龙带领团队突破技术瓶颈,创新研发高通量直接克隆和转移基因簇技术平台、ExoCET直接克隆技术、RedEx无痕定点突变技术等,相关成果相继登上Nature Protocol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知名期刊,相关技术服务中国、美国、欧洲等14国科研机构近200次。

“要打造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先进基因编辑技术”——王海龙始终铭记初心。从“跟跑”国际技术到“领跑”自主创新,王海龙用十余年坚守,让中国基因编辑技术的“名片”愈发闪亮。

党建引领:从“党员”到“旗帜”的担当

作为一名有着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王海龙始终将党建工作放在首位。作为基因编辑党支部书记,他定期组织“三会一课”,开展“党团共建促发展”“缅怀革命烈士”等主题党日活动。他设立了“党建育人图书角”,组织党员读写楹联经典,让支部成为思想引领的阵地。

2022年疫情期间,王海龙带领“蓝谷战疫临时党支部”制定防疫规定,与学生同吃同住,被师生誉为“最美逆行者”。在他的带领下,党支部获评“2022年山东大学五星级党支部”。2024年,王海龙当选“中国共产党山东大学第十五次党员代表大会”代表。

“党员干部不忘初心,一心向党,听党召唤,使命必达。”王海龙如是说,亦如是做。从讲台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产业一线,他始终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使命必达”的承诺。

服务担当:从“实验室”到“产业界”的践行

王海龙积极投身于山东大学潍坊研究院、日照研究院、内蒙古研究院、甘肃研究院、新疆研究院建设,频繁穿梭于全国各地,以行动织就科教产融合网络。

围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他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他调研重点单位,组织承办会议,与多地政企部门开展座谈交流80余次,并与多家部门达成合作,共建获批多个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联合研究院、联合实验室,协助教职工申报并获批多项产业人才项目,推动教职工赴政府企业挂职,为科技成果转化插上翅膀。

从实验室到产业一线,从讲台到党建阵地,“斜杠”科学家王海龙用“深耕不辍”的科研精神、“使命必达”的党员担当、“服务社会”的奉献情怀,诠释着新时代青年教师的责任与追求。

【作者:陈兴宇 栾霁摄影:于广乐 何若婷 杨新宇来源:组织宣传统战部责任编辑:陈兴宇 刘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