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的山大校园,处处洋溢着青春的喧嚣与活力。对于微生物技术研究院的汪如豪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王天举来说,这既是研究生生涯的起点,也是一段特殊旅程的终点。作为山东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汪如豪和王天举曾一同奔赴河南确山,在老臧庄小学度过了三百多个日夜。如今,他们以研究生新生的身份重返山大,那段沾满泥土芬芳的支教时光,成了他们人生旅途中最珍贵的“行李”。
背起行囊,向同一片土地出发
在汪如豪看来,去确山支教不是“奔赴陌生的地方奉献”,而是“回到熟悉的土地报恩”。这位土生土长的河南农村娃,深知家乡孩子们缺的不是天赋,而是看向外界的窗口。本科四年,汪如豪曾多次带队往返鲁豫地区支教,大二那年,他第一次来到确山,一个女孩拉住他问:“老师,山外的大学是什么样的?”这句话深深戳中了他。怀揣着“让家乡孩子看见更多可能”的信念,汪如豪在毕业季毫不犹豫地勾选了“研究生支教团”的选项——这一次,他要回到家乡,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
王天举的支教路,则始于一份未完成的遗憾。大一大二时,他就参加了学校社团组织的支教活动,却因疫情只能在线上开展。屏幕那头孩子们模糊的身影,让他始终惦记着“真正站在他们面前”的机会。大四那年,他通过研究生支教团的层层选拔,成为河南队的一员。出发前,他既期待又忐忑:孩子们的基础怎么样?自己教不好怎么办?为此,他翻阅了当地的教材,还特意找往届支教的学长学姐取经,这才“慢慢攒足了出发的底气”。

山东大学确山县研究生支教团交流座谈会合影
汪如豪(右五)、王天举(左六)
三尺讲台上的“长期深耕”
从“学生”到“老师”,初到确山,汪如豪和王天举都迎来了身份转变的挑战,也在摸索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教学节奏。
汪如豪曾以为,本科带队积累的经验足以让他应对自如,可当面对一整年的教学任务时,他才意识到,“短期参与”和“长期深耕”有着本质区别。本科当学生志愿者时,更多是带着热情去“完成一次活动”;而在老臧庄小学的这一年,汪如豪的关注点从“做什么”变成了“怎么做好”。他会提前调研孩子们的薄弱点:发现孩子们怕写作文,就把语文课搬到田埂上,带他们观察庄稼,写“自然日记”;知道有些孩子因自卑不愿发言,就设计“每周小成就”分享环节,鼓励他们发掘自身的闪光点。

汪如豪和他的学生们
而另一边,王天举面临着更为具体的教学挑战。他接手的,是毕业班英语这块“硬骨头”。第一次月考成绩出来,仿佛一盆冷水浇在他心头:满分40分,第一名能考38分,第二名却只有20多分,后半段学生大多在10分左右。“差距太大了,讲快了基础差的跟不上,讲慢了学得快的会走神”,面对这道棘手的难题,王天举果断放弃了“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摸索出一套“因材施教”的法子: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做题、拓展阅读,带着基础薄弱的学生从单词开始补起。到了下学期期末,曾经英语成绩中下游的班级,竟冲到了各校联考的榜首!这份来之不易的喜悦,让他至今想起都心头发烫。
王天举还客串着“全能老师”——带孩子们在操场奔跑打球,陪留守的孩子说说话、解解闷。课堂最后几分钟,王天举常和孩子们唠唠家常,讲讲山外面的事,“既想离他们再近一点,也想让他们眼里的世界再宽一点。”

王天举在给学生们上课
让山大的光,照进大山
在确山,汪如豪和王天举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山大与大山的联络员”。这座藏在豫南群山间的小县城,是山东大学的定点帮扶对象。研究生支教团就像一条虽细却韧的纽带,将山大的教育资源,源源不断地输送进这片土地。他们所任教的老臧庄小学,便是由山大援建,支教期间,任友群书记还曾专程前来慰问。窗明几净的教室、整齐划一的校服、无微不至的关怀,都让“母校的力量”变得具体可感。
每年,研支团都会组织一批确山的孩子参加“从大山到山大”游学活动,但名额有限,看着孩子们渴望的眼神,汪如豪萌生出了一个念头:“既然有的孩子去不了,那我就把实验室‘搬’过来。”他与即将就读的微生物技术研究院联动,共同策划了一场“跨越山海”的微生物科普课堂。今年四月,研究院的林建群书记亲自带队,几名博士、硕士随行,将各类实验器材带到了老臧庄小学。当显微镜下的奇妙世界第一次闯进孩子们的视野,那一个个瞪大眼睛、屏住呼吸的模样,让汪如豪真切感受到“母校的力量”能够延伸多远。

“从大山到山大”河南确山学子游学活动
藏在细节里的双向奔赴
一年时光沉淀下来,最让汪如豪和王天举欣慰的,是给孩子们留下了“长效影响”。
支教结束前,汪如豪偶然在一个孩子的作文中读到:“我以后要考山大,去看老师口中的樱花树。”“那一刻我觉得,我真的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它正在悄悄发芽。”对他而言,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给予孩子们“看更大世界的勇气”。
而在王天举的班上,曾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作弊事件。得知消息后,他罕见地在班里发了火,并要求每一个孩子写下检讨,直面错误。从那以后,班里再没出现过作弊行为。王天举把教育比作领跑,“你在前面跑,他们看着你怎么跑,就会学着你的样子。你跑得正,他们大概率就不会跑歪。”
支教的日子,不全是鲜花与掌声,汪如豪和王天举都曾经历过迷茫与无力的时刻。可就在那些快要撑不下去的瞬间,他们总会被一些温暖重新点亮:也许是讲台下投来的真挚目光,仿佛在说“老师,我在听”;也许是屏幕另一端父母的鼓励“哪怕只影响一个人,也是值得的”;又或许是前辈老师推门送来的零食、孩子们递上的画满笑脸的笔记本……这些细碎而真挚的温暖,一点点汇聚成河,托住了他们偶尔疲惫的心,也让他们明白:“教育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一场双向奔赴。”

王天举带的毕业班孩子们
重返山大,带着“行李”再出发
重返校园不是结束,而是带着更清楚的方向重新出发。这段“从河南出发,回河南深耕,再带着思考归来”的旅程,让汪如豪清晰地看到乡村教育的缺口:“孩子缺的不是硬件,而是优质的启蒙教育。”未来,他将继续用自己的方式,让更多乡村孩子感受到“教育的温度”。
王天举发现自己“学习起来有了实感”。不再是机械地接受知识,而是会主动思考“这些知识能解决什么问题”。他笑着说,以前总觉得“惊天动地的事才算有意义”,但现在明白了,“价值也可以是点亮别人生命里的一点点光”。
“青春是与世界的链接,不要孤芳自赏,向外走一步或许能看到不同的风景。”当山大校园的樱花再次缀满枝头,他们或许会想起老臧庄小学孩子们澄澈的眼睛,想起确山土地上那些朴素而明亮的约定。而那份以支教为名的“行李”,会永远温暖他们的旅途,让他们在青春的路上,既看得见远方的星光,也记得住来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