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风采

首页 · 师生风采 · 正文

优秀青年教师 | 赵永生:与古人“对话”的青年学者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9日 点击次数:

在文化遗产研究院实验室内,密集柜整齐排列,每个柜门上都贴着详细的标签。赵永生老师正从柜中轻轻搬出一箱人骨标本,放置在实验台上。围坐在实验台周边的同学们屏息凝神,听他仔细讲解人体每一块骨骼的特征与故事。

这间实验室,是赵永生用十年时间从零起步搭建的学术殿堂。如今,它已跻身国内人类骨骼考古研究前沿,用科学实证为中华文明探源注入硬核支撑。

今年教师节,这位与古人“对话”的青年学者荣获山东大学2025年度“优秀青年教师”称号。

从零起步:搭建人骨研究平台

2013年,赵永生博士毕业回到母校山东大学任教,面临严峻挑战:彼时考古系尚无专业的人类骨骼考古实验室和专门的人类骨骼标本库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赵永生深知研究平台的重要性。为了筹建实验室,他多次撰写项目申请书,在学院支持下,逐年添置研究设备——从基础的人体骨骼测量仪器到三维扫描仪、体视显微镜等进阶仪器,逐步建成了济南、青岛两地协同一体发展的国内前沿人骨实验室。

建设标本库更是艰辛。十余年来,他带着学生踏遍山东省内各个地市,辗转国内多个省份,收集古代人骨标本。如今,实验室收藏的古代人骨标本总数已超过4000例,年代跨度自后李文化时期一直延续至清代,成为国内保存数量最多的古代人骨标本库之一。

三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赵永生积极参与构建“课堂、田野、实验室三位一体考古教学体系”,在学生培养上重视基础知识的夯实和独立科研能力的培养。他为本科生开设《体质人类学》《人体骨骼学》和《医学+考古》等课程,为研究生开设《人类骨骼考古》课程。

在实验中,他积极探索“线上+线下”实践模式,线下带着学生多看多认,夯实课堂知识;线上依靠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人类骨骼考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让学生随看随学,加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在田野上,他带着学生到各地考古工地进行古代人骨的现场鉴定工作,在实践中教学,引导学生的问题导向、前沿意识和科学探索精神。截至目前,团队已完成山东、山西、陕西、辽宁、安徽、广西、四川等90余处考古遗址10000余例人骨的基础鉴定和部分研究工作。

伦理先行:尊重古人就是尊重自己

长期研究人骨,让赵永生对人类骨骼遗骸有着独特的同理心。他曾在书中写道:“今人通过共同的身体结构、感知方式、人类经验和古人产生共情,这是在看待其他无生命物质遗存时不会产生的。”

在他看来,古代人类遗骸联结着情感、文化、信仰上的多重意义,谨慎对待并妥善处理古代人类遗骸是田野考古发掘和人骨考古研究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他系统梳理了古代人类遗骸的伦理风险点、伦理诉求,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考古遗址,深入开展实地调研,理清古代人类遗骸采集、研究、归置等环节的工作细节,分析研究过程中引发的伦理争议类型及根源。

“对古人的尊重就是对现代人自己的尊重。”赵永生认为,古今一脉相承,共同铸就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这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集中体现。

深耕冷门:做中华文明研究的追梦人

在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大框架下,赵永生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深耕考古学冷门分支。他从人类骨骼考古视角系统研究古人行为与习俗,进一步阐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格局。对海岱地区古代居民的跪坐、枕部变形、人工拔牙等行为与习俗进行了专题性综合研究。

他系统梳理了商周时期人骨上与跪坐行为相关的特征并制定了相关观察标准,阐释了跪坐行为在海岱地区普及是商人东扩的结果,创造性地从古代人骨出发窥探中华民族礼制的起源与发展。

他关注文化因素交流与人群迁徙的协同关系,以多个史前遗址古代人群的颅面部特征和人骨上独特习俗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考古学文化绘制大汶口文化人群向西、向南迁徙的路线,揭示中华大地史前人群互相融合共同塑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过程。

对话古人:连接过去与未来

在赵永生看来,每一块人骨都是穿越时空的信使,承载着古代先民的生活故事和文化记忆。这是一种与古人的对话,让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

面对未来,赵永生表示将继续深耕人类骨骼考古领域,推动学科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作出更多贡献。

“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也有责任为后人搭建更高的平台。”赵永生说,这是他对教师使命的理解,也是一位考古学家的责任与担当。

在这个特殊的教师节,赵永生依然忙碌在实验室和田野之间,继续着他与古人的对话,用科学的方法唤醒沉睡的历史,用尊重的心态传承文明的火种。

【作者:刘璇摄影:来源:组织宣传统战部责任编辑:刘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