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风采

首页 · 师生风采 · 正文

新生故事 | 沂蒙少年山大报到:带着活历史奔赴新征程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4日 点击次数:

青岛校区图书馆前,“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在九月的晨光中熠熠生辉。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2025级新生翟凡杰驻足良久,心潮澎湃。“我感到一股无形的力量,一种沉甸甸的使命感,”这位来自革命老区临沂的少年坦言,这份力量既源于脚下这片百廿学府的沃土,更源于血脉中流淌的红色基因与建设家乡的渴望。

山海相望,精神相牵

使命感的源头,来自他对家乡红色历史的深情讲述。

高二暑假,在沂蒙红嫂纪念馆的展厅里,翟凡杰的讲解真挚动人。讲到“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故事时,他的语调饱含深情;再现32名妇女寒冬肩扛门板搭浮桥助战士渡河的场景时,他眼中闪烁的光芒让“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军民情深不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鲜活的生命画卷。

这些故事对他而言并不陌生,而是陪伴他成长的“睡前故事”。在他的讲述里,孟良崮战役的染血家书、红嫂们的无畏奉献,不再是抽象的“红色基因”,而是触手可及的精神力量。

高二暑假,翟凡杰在沂蒙红嫂祖秀莲纪念馆进行志愿讲解

这种传承,最早来自家庭。翟凡杰的太姥姥,未满18岁便投身敌后武工队。1944年,她在传递情报途中险遇日军,情急之下躲进猪栏,用簸箕遮身,从容避险,保全了情报。太姥姥事后那句风趣的“鬼子不鬼”,给年幼的翟凡杰留下深刻烙印:勇敢并非鲁莽,冷静观察、灵活应变、善用环境,才是真正的生存智慧,而这份智慧守护的,是比生命更珍贵的和平与自由。这份智慧与坚韧,早已融入血脉,支撑他走过青春的考验。

从沂蒙山到黄海之滨,选择山大不仅是地理上的“省内流动”,更是精神谱系的深层联结。临沂孕育了沂蒙精神,山大则以“学无止境,气有浩然”滋养学子。“无论是山大人济世求学,还是沂蒙百姓倾尽所有支援革命,都超越了小我,将个体融入时代洪流。”在翟凡杰心中,沂蒙精神与山大校训交汇,形成了最坚实的红色纽带。

花开山大,青春正好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节点回望,翟凡杰的感悟更为深切:“千千万万像沂蒙母亲、红嫂一样的普通民众,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民族最坚实的屏障。战争的胜利,归根结底是人民的胜利,作为沂蒙精神的传承者,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与发展机遇,我们这一代青年必须倍加珍惜。”他明白,和平与发展来之不易。

展望未来的大学时光,翟凡杰用“根植沂蒙,花开山大”描绘心中的青春蓝图,期待在山大沃土上,开出两朵属于自己的青春之花。

学术之花。他立志潜心钻研,秉持“崇实求新”的校风,在公共管理领域深耕细作,以定力打磨真才实学。

担当之花。他渴望知行合一,将“党群同心、水乳交融”的精神融入实践与服务,用专业知识回应家乡与国家需求。

翟凡杰9月1日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报到

从太姥姥的智慧求生,到图书馆前的青春誓言;从沂蒙精神的滋养,到“气有浩然”的感召,这条跨越时空的精神纽带愈发清晰而坚韧。这位来自沂蒙的少年,已准备好在山大的星辰大海中,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

【作者:崔钰璇 刘璇摄影:受访者提供来源:组织宣传统战部责任编辑:崔钰璇 刘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