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如意,法学院法学专业2021级本科学生。曾获国家奖学金、学业一等奖学金、科研创新类奖学金;山东大学“文鼎杯”模拟法庭比赛季军、优秀辩手;山东大学优秀毕业生、山东大学三好学生、山东大学优秀共青团员、山东大学“榜样的力量”团支部之星等荣誉。以专业第一的成绩保研至北京大学。

转专业的“勇敢抉择”:在交岔路口,听见内心的回响
靳如意心中那簇法学的火苗,早在高中时期就已点燃。对公平正义的朴素向往,让她将法学坚定地列为高考第一志愿。然而,命运却将她推向另一条航道——高考发挥失常,她与梦想专业失之交臂。是就此搁浅,还是逆流而上?站在学业的交岔路口,靳如意选择遵循内心的声音。
她深知法学院转专业竞争的激烈——不仅学业成绩需跻身原专业前20%,更要闯过约3:1录取率的面试关。但严苛的要求并未熄灭她的热情,反而成为砥砺初心的砾石。在洪家楼校区的晨曦暮色里,她开启了一场与时间的“双线作战”:一面刻苦钻研俄语,稳住学业基石;一面如饥似渴地自学法学基础,在陌生的法理世界中默默耕耘。这份源于热爱的孤勇,最终为她叩开了法学院的大门。当梦想的航道重新清晰,她明白,这勇敢的抉择,是对内心深处回响最响亮的应答。
学业赛道的“加速度”:用热爱与坚韧,跑出逆袭曲线
转专业成功后,靳如意面临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课业重压,要用一年时间追赶他人两年的法学课程。法学的知识海洋浩瀚深邃,“一门课的期末背诵量,简直能超过在学语言时好几门课的总和。”面对这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支撑她全速前行的,唯有刻进骨子里的热爱与磐石般的坚韧。
谈及学习方法与技巧时,靳如意直言:“相比于技巧,我认为投入足够的时间更为重要。”这句朴实无华的自述,是她逆袭之路最真实的注脚。“复习时我会参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当天的课程结束后我会整理一遍笔记,然后隔一两天再背诵一遍,周末或有空时还会复习”,同一个知识点,她反复咀嚼、背诵多次,直至深深烙印于心。
这份近乎“苦行僧”般的投入意味着巨大的牺牲,从晨光熹微到夜色深沉,图书馆的桌椅是她的“主战场”。站在大学时光的终点回望,学习、娱乐、睡眠构成的“不可能三角”,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很多时候也想要多休息或者多玩一会,却总感觉挤不出那几个小时,比如其实很喜欢音乐,却甚至一直到大四才有机会去看十大歌手、沙滩音乐节等活动。”星光璀璨的舞台,成了她心中一份温柔的留白。
然而,正是这份近乎执拗的专注与舍得,让她在起跑落后的情况下,以惊人的“加速度”实现了令人瞩目的弯道超车,勇夺专业第一的桂冠。这耀眼的成绩单是她用无数个日夜的孤灯奋战,在热爱的法学赛道上跑出的最璀璨的逆袭曲线。

保研路上的“至暗时刻”:在拒信的缝隙里看见星光
对靳如意来说,保研这条看似通往理想学府通途,其实是一场充满煎熬与不确定性的“心理马拉松”。师兄师姐们保研的学校去向,曾为她勾勒了一条清晰的努力轨迹。然而,现实给了她沉重一击。她坦言,“2024年的夏天,我一直处于被拒的状态。”在夏令营申请季,她满怀希望投递了一众法学顶尖学府,然而绝大多数学校都向她关上了大门,特别是当她在结束第一门期末考试后,收来了她最初的“梦校”拒绝信。“那是我们期末考试第一天,刚考完第一门课,就发现被梦校拒了”,巨大的失落瞬间将她淹没。
手握几乎“零offer”,压力、自我怀疑、以及对未来的迷茫交织在一起。“保研的痛苦之处在于,它是一个悬而未决的过程”。这种强烈的不确定性,与她追求确定性的性格形成了尖锐冲突。但靳如意知道,“我根本没有时间去难过”。她冷静分析形势、不断叩问自己:究竟是继续选择所谓的热门研究方向,还是听从内心声音,选择相对“冷门”但更适合自己的方向。她注意到在国家层面上,环境保护逐渐成为重要议题,而相关法律研究仍亟待进一步深入。于是她敏锐地转换了赛道,选择了相对小众的环境法方向。转折,往往诞生于绝境中的策略调整,这一关键决策,为她叩开了北京大学法学院的大门。
然而,短暂的喜悦之后是更大的挑战:北大环境法方向学硕仅招一人,而竞争者有七到八人。带着“破釜沉舟”的决心,整个暑假,她一心一意准备推免考试,进行了高强度、系统性的复习。虽然压力如影随形,但她将压力化为动力,准备得异常充分。最终,这位坚韧的姑娘成功拿到了北京大学环境法学硕的推免录取。这场从“至暗时刻”到“一鸣惊人”的逆袭,是她用智慧、勇气和超乎常人的坚韧,在保研这场残酷战役中赢得的勋章。

母校印记的“隐形力量”:鳌山湾畔,山大人的根与翼
即将从山大法学院扬帆,驶向未名湖畔,靳如意心中充满了对母校深深的感激与眷恋。这份力量,并非惊天动地,却如涓涓细流,浸润着她的成长之路。
无论是严谨治学、倾囊相授的教授们,还是细致关怀、默默付出的行政老师和辅导员老师,都让她倍感温暖。她特别提到了转专业初期的艰难融入期:“我还记得,在我们刚来到法学院时,辅导员付老师专门与我们转专业的同学谈话,挨个问我们压力大不大、有没有什么需要学院帮忙的,当时真的十分感动。”这份来自学院和辅导员老师的主动关怀,让她深切感受到老师们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和诚挚的真心。
学业上的引路人同样功不可没。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课下耐心答疑,提供宝贵的科研项目参与机会……学院老师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无私的帮助,为她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也点燃了学术探索的热情。
同窗情谊亦是她的山大印记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初入法学院,她和转专业的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上都面临诸多不熟悉。她回忆道,“当时我们班的班委和同学们都在认真帮助我们。”初到鳌山湾畔的不适应曾让她一度感到孤单,但这份来自集体的接纳与援手,让她快速融入了新环境。
她笑道,“曾经我一度不适应青岛校区的环境,但是随着离别时刻的到来,我才慢慢意识到,环境是能够滋养人的。现在的我越来越觉得,能够在有山有海的地方学习三四年是多么宝贵的机会。”青岛校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成为她宁静而珍贵的学习记忆。“山大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学校尽全力提供给我们最需要的支持。”这份真挚的谢意,是她对山大“隐形力量”最朴素的回应。
对于学弟学妹的祝福,靳如意的寄语真诚而有力:“希望你们能够珍惜在山大的时光,尽早树立自己的目标,只要你朝着目标勇敢前进,全世界都会来帮助你。”这是她对亲身经历的总结,也是对未来山大人最美好的祝愿。

对于即将开启研究生生涯的自己,她则有了新的期待:“我希望能够去多探索一些学业之外的事情,找到自己的爱好,在更多元的层次上找到自己的价值。”她渴望未来能够拥抱一个更丰富、更松弛、也更快乐的自己,她将带着山大赋予的扎实根基与温暖力量,以更开阔的视野和更从容的心态,飞向更广阔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