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光敏,山东大学二级教授,致力于小麦细胞工程新种质创制及其遗传基础与育种应用的研究,开创性地发明了小麦非对称体细胞杂交技术。多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和国家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并在国际主流刊物上发表论文180余篇,被引用超7000余次,跻身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之列。荣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首位)、二等奖(首位),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首位)等多个奖项,并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山东省三八红旗手”“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高校十大女杰”“山东大学优秀教师”“山东大学三八红旗手”等诸多荣誉称号。

播种小麦,让希望在盐碱地上“生根发芽”
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以其独特的染色体及胞质基因转移能力,在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及遗传育种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物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则是实现体细胞杂交的关键前提。然而,小麦原生质体的再生问题曾长期成为全球科研人员难以逾越的鸿沟。
1984年,夏光敏踏入山东大学校门,成为陈惠民教授的弟子,开始了她的研究生涯。毕业留校时,恰逢陈先生承担国家863项目“重要农作物的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研究”,夏光敏有幸参与到该研究中,从此开启了她与小麦的不解之缘。每当回忆起那段时光,夏光敏教授总会笑着感慨:“那时,我满脑子都是原生质体,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甚至在梦中都无数次地幻想自己突破了小麦原生质体的分离与分裂难题。”在团队成员夜以继日的共同努力和不懈探索下,他们终于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不仅成功建立了小麦原生质体培养的技术体系,还实现了5个不同小麦品种原生质体的再生植株。这一突破性成果,不仅标志着我国在小麦生物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也使团队荣获了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为后续小麦体细胞杂交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1992年夏光敏领导的课题组勇敢踏入小麦体细胞杂交的新领域:将小麦与远源禾草的原生质体进行单细胞杂交。这一看似简单的操作背后,实则凝聚了团队成员多年的智慧与汗水,科研之路充满荆棘,但夏光敏与团队成员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步攻克难关。历经15年的辛勤耕耘,他们从小麦杂种细胞的优先生长,到杂种植株的再生互补;从双亲胞质遗传物质的共存与重组,到杂种细胞基因组的遗传渐渗……取得了一系列基础研究的突破性发现。这些发现不仅催生了十多种组合的小麦体细胞杂种再生植株,还在国际细胞与遗传学主流期刊发表40多篇研究论文,参编了3部国际专著。至今,其影响力仍为同行所称道,相关研究成果被频繁引用与追踪。
其中,最令夏光敏记忆深刻的是利用非对称体细胞杂交直接再生了小麦遗传渐渗系。这一技术突破了常规远缘杂交的局限,使得杂种F2代就能产生野生性状不明显,可快速应用于育种的小麦植株。夏光敏通过采用紫外线处理野生禾草,创新性地实现了小麦杂种细胞中禾草染色体或DNA定向消减,仅有部分遗传物质向受体小麦转移,实现了少量外源遗传物质在单细胞水平的遗传渐渗。这一突破性的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许智宏院士在2002年于Trends in Plant Science发表“生物技术对中国农业的影响”一文时,以“小麦体细胞杂交已取得激动人心的进展”来评价他们的突破。该研究在2005年由多位著名专家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在2006年和2007年分别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和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
谈及为何对小麦的“抗盐碱”情有独钟时,夏光敏深情地回忆起导师的初衷。早在50年代,她的导师陈惠民教授在青岛老山大时,就立志要解决盐碱地种粮食的问题。这份初衷如同一颗希望的种子,在夏光敏的心中生根发芽。多年后,她终于成功培育出了耐盐碱小麦渐渗系新品种“山融3号”。这一品种自2006年以来,一直是山东省中度盐碱地主推品种,为盐碱地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为深入解决盐碱地上种粮食的问题,夏光敏进一步探究了作物盐碱地适应的遗传机制。她发现杂种细胞发生的遗传渐渗引发的基因组冲击,可使小麦功能基因发生等位变异,从而提高杂种后代的耐盐碱性。在过去的20年间,夏光敏利用创建的小麦体细胞杂交新品种,系统研究了小麦耐盐碱等位变异基因的遗传与分子机制,成功建立了小麦耐盐碱遗传调控网络,并挖掘鉴定了一系列具有育种应用潜力的耐盐碱新基因。这是小麦耐盐碱理论与遗传育种中最为系统的研究之一,不仅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论文,还授权了10余项国际与国内发明专利,为小麦耐盐碱理论与遗传育种作出了突出贡献。

近年来,夏光敏因其杰出的科研成就,多次成为中国高被引作者,并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她受邀与国内知名小麦专家联合撰写了“小麦基因组与中国小麦遗传育种”长篇综述,总结了“小麦山融3号”的耐盐碱机制与遗传调控网络;同时还受邀在小麦基因组国际会议上作了题为“小麦耐盐碱、抗旱机制”的特邀报告。2024年11月,夏光敏再次受邀在中国农科院和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组织的全国作物耐盐碱学术研讨会上作主旨报告“小麦耐盐碱节点基因鉴定及其应用评估”,为推动我国作物耐盐碱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引才育才,为学科发展“拔节孕穗”
在担任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和副院长期间,夏光敏积极投身植物学科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亲自参与并成功引进和培养了包括国家杰青白明义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丁兆军教授在内的十余位国家级和省部级中青年人才。夏光敏表示:“在追求提升植物学科整体学术水平的同时,我很注重引进人才及所培养人才的人品,并坚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她坚信,唯有忠厚务实且具备大局观的人才集聚,方能使团队携手共进。在她的积极参与及努力下,一批优秀人才汇聚山大,植物学科发展生机勃勃,团队氛围团结互助,青年人才迅速成长,有力带动了学院老师整体研究水平的提高。近两年,植物学科有十几个中青年课题组取得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系列科研成果,极大提升了山大植物学科在国际国内的学术影响力,成为生命科学学院的中流砥柱之一。
作为山东大学植物学科的带头人之一,夏光敏在2022年之前一直担任“植物发育与环境适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对学科发展事必躬亲。“大家信任我,我也倾尽全力帮助年轻人”,对于引进的人才,夏光敏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她全程参与人才项目的申报及答辩,从方向把握到微观细节雕琢,都倾注了她的大量心血。
对于她所指导的博士生和硕士生的科研及论文,夏光敏更是严格把关,仔细推敲每一个科研工作的创新性,着力培养助手及学生的创新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对于每篇学术论文及每一个学生的学位论文,她都是逐字逐句审阅修改,力求做到精益求精。在她的精心培育下,向凤宁教授、周传恩教授、刘树伟教授等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在校内乃至全国范围内都赢得了广泛认可。

夏光敏指导学生
在课程讲授上,她从不照本宣科,而是将学科发展动态巧妙融入教学内容,让学生们接触到最鲜活、最前沿的知识。时任生命学院院长的谭保才教授曾送给夏光敏一本新版美国植物生理学英文教科书。当谭教授再次拜访时,发现夏光敏正全神贯注地“啃”着这块大部头,要将其中的新知识带到植物生理学的课堂。“教学对我而言是一种享受,教师应不断学习并更新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结合自身研究实践与对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传授基础理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科学家的敬仰。”看到学生因此收获满满,她心中充满了无比的欣慰与愉悦。
“桃李芬芳知雨露,芝兰馥郁续春秋”。夏光敏悉心培育的后辈,许多已成长为植物学领域的专家骨干,循着她的足迹继续解码植物学的奥秘。在她的带领下,山大植物学科团队成员团结友爱、彼此信任、相互支持,携手攻克一个又一个科研难题。鉴于夏光敏在人才引育和学科建设方面的卓越贡献,2023年,生命科学学院特授予夏光敏“终身成就奖”,以表彰其在学院发展中的杰出贡献与不凡成就。
追求卓越,让巾帼智慧“抽穗开花”
“无论什么事情,都要全力以赴,尽力做到极致”,这是夏光敏的人生信条。这一理念不仅体现在她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中,也贯穿了她的社会服务工作和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自2014年至2024年,夏光敏担任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同时,她创立了学会的植物生物学女科学家分会并担任会长,这是全国首个植物相关领域的女科学家团体,精心策划并成功举办了10次全国植物生物学女科学家学术年会,为女科技工作者们搭建了宝贵的学术交流与展现自我的平台,并设立青年女科学家奖,推荐介绍优秀青年女科学家,帮助女科学家成长。与此同时,夏光敏高度重视科普工作,每年组织优秀女科学家走进校园,活动涉及近60所大学,5万多人次,为年轻一代尤其是女学生们指引方向。
在夏光敏的带领下,该学术团体在国内学术界赢得了极高的声誉,至今有20多位院士参加过相关活动,300多个女科学家分会效仿成立。在这一过程中,夏光敏充分展现出卓越的组织能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女性在科研和社会服务中的无限潜能与巨大价值,助力女性科研工作者向上攀登,营造了女性自立自强的良好社会氛围。因此,她荣获了“中国女科技工作者社会服务奖”,并于2024年8月被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授予“卓越贡献科学家”。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夏光敏对摄影艺术情有独钟,尤其喜欢拍摄她所热爱的山东大学以及其他高校的校园文化和美景,是学术圈里备受赞誉的“摄影高手”。她常说:“既有所爱,必当倾心学习,躬身实践。”


夏光敏拍摄的青岛校区美景
回顾夏光敏的求学和职业生涯,她用最具生命力的大半生完成了一场壮丽的播种之旅,像一位辛勤耕耘在麦田里的“守护者”,将种子播撒在小麦科研的广袤田野、人才培养的花园苗圃、社会服务的肥沃土壤,倾心呵护它们生根发芽、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结实。她的贡献不仅体现在科研成果上,更在于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人才培养的执着以及对社会服务的无私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