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馆弦歌
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南北主轴线上,一栋颇具设计感的建筑巍然矗立,其造型由“鼎”字变化而来,寓意“鼎承古今”。这就是全国高校首座历史考古类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高校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山东大学博物馆(青岛)。
8000—7500年前的水稻种子是什么样子?薄如蛋壳的黑陶高柄杯是如何制作的?中国发现最早成句的文字记载了什么内容?新学期,众多访客带着一连串疑问走进博物馆,一探究竟。山东大学博物馆在济南、青岛两地协同办馆,藏品数量达4.06万件(套),其中文物藏品绝大部分由学校考古系师生发掘和修复。山东大学博物馆(青岛)自2023年4月份恢复对外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参观人员46万人次,成为青岛重要的文化地标和山大学子乃至社会公众探寻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的“课堂”。
千余件文物展陈
讲述山东万年文化史
步入山东大学博物馆(青岛)四楼的“文韵齐鲁——山东大学文物考古成果展”展厅,一场跨越万年的文化探索之旅铺展开来。
展柜中,几粒看起来不起眼的炭化稻却承载着大量的历史信息。它们出土于济南长清月庄遗址,是中国北方地区首次发现的人工栽培稻实物证据之一。它们的发现说明后李文化时期(距今约9000—7300年)山东地区的先民已开始定居生活,并从事农业种植和农作物驯化,这对中国北方稻作起源与种植研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这件展品酷似昂首伸喙的鸟,器型修长,盖饰镂空卷云纹,这种设计反映了东夷人崇尚凤鸟,以鸟为图腾。它的三个足呈倒漏斗形态,是为了增大和火的接触面积,便于加热,推测是用来烧水或温酒的容器,体现了实用和文化象征意义为一体的特点。”记者采访时,山东大学法学专业大三学生、博物馆讲解团成员林彦如正在为参观人员介绍出土于章丘黄桑院遗址的白陶鬶。她加入宣讲团以来,已参与了数十次讲解,每每讲到这些设计精妙的展品,她都被古人的智慧所折服,为展品背后体现出的中华文明而骄傲。
蛋壳黑陶高柄杯无疑是展厅里的“明星展品”。该展品出土于龙山文化时期(距今约4600—4000年前)的泗水尹家城遗址。它器壁薄如蛋壳(最薄处仅0.2毫米),质地坚硬,表面漆黑光亮,重量极轻,堪称“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它并非日常用具,而是象征权力与身份的礼器,其制作需要高度专业的工匠和极其复杂的快轮技术,是社会生产力水平飞跃和阶层分化的有力物证。
同属龙山文化时期的不规则四边形泥质灰陶片也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是学校师生1991年在山东邹平丁公遗址出土的文物,距今约有4200年。陶片上面刻有5列、11个连笔文字,比甲骨文早约800年,被命名为“山大丁公陶文”。这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成句文字,为探索中华文明文字的起源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目前学术界仍在研究它的起源和含义。此外,馆藏中出土于济南大辛庄遗址的铜钁、镶绿松石铜戈,邹城邾国故城遗址的铜诏版,菏泽青邱堌堆遗址的彩绘陶马等都是难得一见的稀有文物。
“文韵齐鲁展厅以山东文化演进的历史为主线,以山大考古学科历年发掘的重要遗址为辅线,串起后李、北辛、大汶口、龙山、岳石等史前不同文化及商周至明清时期的文化脉络,展出了月庄遗址、焦家遗址、两城镇遗址、丁公遗址、泗水尹家城遗址、大辛庄遗址、仙人台遗址、邾国故城遗址等山东省内不同地域的1000余件文物,展示了山东大学考古学科在阐释齐鲁文明乃至中华文明方面的成就。”山东大学博物馆(青岛)办公室主任王焕介绍。
传承中华文明
在开放中让文物“活”起来
大型的城墙壕沟、高等级的墓葬,象征身份的陶背壶、彩陶壶、玉璧、玉环……博物馆内,山东大学发掘的章丘焦家遗址文物类型多样。遗址规整的房屋、墓葬布局展示了史前聚落严密的组织结构;墓葬大小、器物多寡、棺椁有无显示了阶层的分化;玉器的广泛使用象征着高于周边其他聚落的等级地位。焦家遗址是目前黄河下游年代最早的史前城址,其中发掘出的实物预示着海岱地区已叩响了文明社会的大门。正是由于其巨大的历史价值,焦家遗址成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点研究的29处核心遗址之一,并且是唯一由高校负责发掘的遗址,这彰显了山东大学考古学科的实力与担当。
依托自身考古专业积累起来的丰富馆藏是山东大学博物馆最吸引人的地方。自1972年考古专业建立以来,学校师生参与发掘的邹平丁公龙山城址、长清仙人台邿国贵族墓地、长清双乳山西汉王陵、章丘洛庄汉墓、鹤壁刘庄先商文化墓地、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章丘焦家遗址等均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目前,山东大学博物馆有藏品4.06万件(套),其中一级文物20件、二级文物94件、三级文物242件(套),初步构建了“一亿年生物史、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一百二十年校史”的展览体系。
“有幸‘一眼千年’的背后是考古工作者数载的弯腰俯身与寂寞坚守。他们从历史的深处走来,探寻无数遗迹,为我们寻找‘何以中国’的答案;他们向未来走去,贯通五千年文明的血脉,为我们留下文明赓续的薪火。”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周薇在山东大学求学五载,已七八次参观博物馆,每次都有新的收获。
博物馆是最生动的课堂,对于考古专业的学生而言,这里是最直观的教学实验室,每一件器物都是鲜活的教材。对于普通学生、社会公众来说,博物馆内的每一件展品都是历史的证物,也都是中华文明史上的璀璨星辰。“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社会风貌和科技发展轨迹。博物馆是各类文物最为集中的地方,我们希望它能够发挥好平台与客厅的作用,让社会公众更好地了解、传承中华文明。”山东大学博物馆常务副馆长肖贵田认为,文物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才能“活”起来,更好发挥其讲述历史故事、增强文化自信的作用。除了平时的对外开放,山东大学博物馆还通过举办学术会议、开展线上线下讲座、开发研学课程、增设互动体验等方式,让文物“活”起来,在新时代持续滋养着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的根脉。
https://epaper.guanhai.com.cn/conpaper/qdrb/h5/html5/2025-10/06/content_144591_2690948.htm?cu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