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散落城市各处的公共博物馆“一票难求”的火爆场面再度上演。于是,不少人“另辟蹊径”,将目光投向了藏身于象牙塔之中的高校博物馆。
就拿山东大学博物馆(青岛)来说,去年国庆黄金周,它接待观众近1.4万人次;今年,又有许多游客早早预约,将其列入“必玩榜”。

10月1日,游客参观山大博物馆(青岛) 韩星 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博物馆从“养在深闺”走向“开门纳客”,甚至“破壁出圈”,变身宝藏打卡地。
相较于其他博物馆,高校博物馆有何独特魅力?这座“大学中的大学”如何更好地敞开怀抱?
从校园深处走向城市文化客厅
“听说山大博物馆很赞,我们预约了‘十一’去参观”“俺孩要去青大人体生命科学馆研学”……早在放假前,就有不少游客规划好了高校博物馆之旅。
这几年,“博物馆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高校博物馆为人所知晓。据统计,全国备案博物馆达到7000多家,其中高校博物馆有400多家。
驻青高校里,也藏着大大小小的博物馆。除了山大博物馆(青岛),还有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博物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质博物馆、青岛大学人体生命科学馆、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馆、青岛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青岛技术博物馆、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青岛饽饽榼子博物馆等。

山大博物馆(青岛)是全国高校中单体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韩星 摄
相比于综合性博物馆的“大而全”,高校博物馆更显“专、精、特”。
在这里,可以感受专业的精深。
比如,山大博物馆起源于学校考古专业文物陈列室,青大人体生命科学馆依托医学部而建,山科大地球科学馆设在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之内……
走进这些博物馆,也就走进了学校优势学科的“活教材”。

山大博物馆藏品数量达4.06万件(套),以考古出土文物最具特色,它们大多由考古系师生亲手发掘和修复 韩星 摄
可以追寻大师的足迹。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高校博物馆,人们可以和大师“对话”,聆听他们的故事。
对很多人来说,童第周、臧克家都是课本里的人物,但在海大海洋生物博物馆,游客可以看到童第周留下的泛黄手稿,感受当年海洋科研的筚路蓝缕;在山大博物馆(青岛),游客可以走进臧克家的内心世界,了解那些独树一帜的诗歌是如何创作的。
可以一窥城市的故事。
高校深植于城市肌理,城市的记忆也随之沉淀在高校博物馆的馆藏里。
在青职青岛技术博物馆,金鹿牌自行车、红灯牌收音机、青岛牌照相机等老物件,以及世界首套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车模型等新展品,共同讲述着青岛的工业故事。

学生参观青职青岛技术博物馆 图源: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微信公众号
在青岛酒店管理学青岛饽饽榼子博物馆,近400件榼子精品,见证了青岛人结婚生子等人生重要时刻,也承载着中秋、春节等节庆记忆。
无声的沉淀,永恒的追问
大学与博物馆,渊源深厚。世界上第一座公认的公共博物馆,是开放于1683年的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大学致力于知识的创造、保存与传播,而博物馆专注遗产的收藏、研究和展示,这种内在的契合,使大学天然拥有“孕育”博物馆的“冲动”。
如同一位谦和而渊博的学者,高校博物馆有着独特的魅力。

海大海洋生物博物馆外观 图源:小红书“哈哈嘿”
静守一隅,自有天地。
它不站在城市喧闹的十字路口,也不以恢宏之姿吸引目光,而是静驻于校园的浓荫里,沉静而自信。这份底气,来自身后整座知识殿堂的支撑。每一件藏品,都不是孤立的珍宝,而是一个学科体系的坐标,一条学术脉络的切片。
比如,海大海洋生物博物馆陈列了700余种、3000余件珍贵标本,再现了海洋生物从古至今、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的演化脉络。这背后,是海大海洋生物学科从萌芽到繁荣的百年传承。

游客参观海大海洋生物博物馆 韩星 摄
学无止境,馆藏常青。
保持学习心态的人永远年轻。高校在学术上的新发现,也让博物馆不断焕新和生长。
自山大考古专业开设以来,多次田野发掘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从1991年山东邹平丁公龙山城址、1995年山东长清仙人台邿国贵族墓地……直至2023年临淄赵家徐姚遗址,这些考古成果不仅改写着人们的历史认知,也不断充实着山大博物馆的馆藏,使之成为全国高校中唯一的历史考古类国家一级博物馆。

中小学生走进山大博物馆(青岛) 图源:山东大学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问之所向,思之所往。
科学的真谛不在于给出答案,而在于不断提出问题。高校博物馆不是一本写完的教科书,而是一部向所有人开放的研究手稿。在这里,展品并非知识的终点,而是探索的起点。
比如,被命名为“山大丁公陶文”的陶片连笔文字,比甲骨文早约800年,其含义至今成谜。那些悬而未决的疑问,正是高校博物馆最迷人的魅力——它不提供标准答案,却点燃了参观者心中的好奇之火。
推开象牙塔的门窗,让知识的风流动起来
凭借深厚的学术积淀与特色馆藏,高校博物馆在提供专业化公共文化服务上独具优势——它不仅是延伸课堂知识的“第二课堂”,还是浓缩学科底蕴、传递文化厚度的“大学中的大学”。如今,随着越来越多场馆从“校园深处”走向大众视野,这份藏在象牙塔里的“文化宝藏”,也让公众多了份期待。
然而,目前不少场馆开放“门槛”依然偏高,依旧“养在深闺人未识”——有的仅在工作日限时开放,有的仅接受团体预约参观。
这背后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现实困境:一怕耽误教学、安全难管,“不敢开”;二因人力短缺、场地有限、经费不足,“接不住”;三因知名度低、展陈传统、互动薄弱,“引不来”。
如何让这座“大学中的大学”更好地敞开怀抱?

小学生在青大人体生命科学馆研学 韩星 摄
在“收”与“放”之间找到平衡点。
高校博物馆首要服务于教学科研,但也不必把面向社会开放视作“额外负担”,毕竟向公众敞开大门,不仅能让馆藏资源发挥更大价值,更是展示学校学术底蕴、文化气质的重要窗口。
想要兼顾二者,精细化管理与灵活开放机制是破局关键。比如,山大博物馆(青岛)实行“错峰开放”,工作日适当控制流量,优先保障教学科研;周末与节假日大幅放开预约,满足社会参观需求。
在“重视”与“支持”之间打通关节。
国家层面已为高校博物馆的开放发展指明方向:2011年,国家文物局与教育部便联合发文,明确要求加强高校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2019年,教育部又印发意见,聚焦高校博物馆管理工作的优化。两份文件都指向“提升社会服务效益”,鼓励高校博物馆从“校内空间”走向“公共文化场域”。
不过,高校博物馆的建设和运营,多依赖学校文化经费“兜底”,缺少专项资金扶持。有专家建议,推动文物、财政、文化等部门形成合力,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更多支持。

在青岛酒店管理学院青岛饽饽榼子博物馆,学生现场体验榼子面食制作
在“专业”与“通俗”之间搭设桥梁。
高校博物馆底蕴深厚,但也常因学术性强而令普通游客望而却步。要想“破圈”,还得用“接地气”的方式讲好知识故事。
比如,一些博物馆设计了中小学生研学课程,开发了多媒体交互体验游戏,开办面向社会的文化讲座,让“硬知识”实现“软着陆”。
有人说,散落在各大高校的博物馆,就像象牙塔里的“隐藏副本”,也像城市中的“知识盲盒”。我们期待这些博物馆能持续打破边界,带来更多惊喜。
https://mp.weixin.qq.com/s/UI3g5-AaH75JUQ0u4qGK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