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首页 · 学术动态 · 学术活动 · 正文

山东大学学者参与《大海风》研讨会,共话海洋文学与现代性书写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16日 点击次数:

9月6日,“《大海风》和当代文学形象的现代化再造——赵德发新作研讨会”在青岛文学馆举行。山东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张志忠、赵坤、陈若谷应邀参会并作专题发言,从学术研究与批评实践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大海风》的文学价值、叙事创新及其对当代海洋文学建设的意义。

人文艺术研究院荣聘教授张志忠表示,《大海风》是“50后”作家赵德发创作生涯中的一座新高峰,展现出开阔的历史视野和成熟的史诗结构。该作品将个人命运融入1906至1937年间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宏大背景,不仅题材上实现了从乡土到海洋的成功跨越,更在精神维度上体现出了民族自我更新的强烈诉求。

赵坤教授从叙事传统与现代性经验的角度提出,《大海风》巧妙运用“道路”母题,将个体探索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紧密结合,实现了地理空间、文化符号与国家命运的多层次对话。她认为,邢昭衍的成长历程不仅是一个人的史诗,更是一个民族在危机中寻求新生的隐喻。

陈若谷副教授则聚焦于小说的美学建构,指出作品成功融合“大变动”与“小静态”,在重大历史事件与细微生活细节之间建立张力。她特别分析了小说中多次出现的“死亡”情节,认为其非但不是消极的终结,反而成为叙事的推动力和文明再造的象征,体现出作者深厚的生命思考与人文关怀。

研究院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大海风》是近年来中国长篇小说海洋书写的重大收获。它不仅在题材上填补了海洋叙事的空白,更在观念层面实现了从传统乡土情结到现代海洋文明的审美跨越,展现出山东文学在新语境下的探索活力。

此次学术探讨与对话,使参与者不仅深化了对《大海风》的理解,也为山东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特别是海洋文学与地方叙事方向的拓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未来,研究院将继续关注当代作家重要作品,积极参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评价体系与话语方式。

【作者:人文艺术研究院摄影:人文艺术研究院来源:人文艺术研究院责任编辑:马博 李江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