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举办 山东大学“美丽中国”讲坛(2025年第9期,总第30期)。应学院副院长袁宪正教授邀请,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郑毅以“生物质材料的生物医学应用—纳米木质素摩擦电心血管健康监测传感器”为题展开精彩学术报告。讲坛由袁宪正主持。

郑毅在报告中系统性地阐述了木质素生物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他提到,木质素作为一种资源丰富的优质摩擦电材料,其利用面临两大关键挑战:水不溶性和质脆。他特别对比了传统监测技术的局限性,传统的心电图/光电容积脉搏测量存在无法测量对心理压力敏感的外周循环的变化和易受影响等问题,而皮肤集成摩擦电传感器可以将微弱的皮肤变形转化为电信号,实现更广泛的数据测定。此外,报告重点展示了其团队近年来在木质素利用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实现木质素在水相中的分散度比已知报道高出两个数量级,并成功取得了高度可扩展性的可穿戴摩擦电负性的木质素超薄膜。随后,他详细介绍了其课题组开发的个人健康监测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传感器通过脉搏与木质素超薄膜的上下接触,将机械能转换成电信号。实验数据显示,设计的传感器相较于心电图取得了>95%的准确率,这项融合生物材料创新与医疗电子技术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在场师生的浓厚兴趣。

报告结束后,郑毅与学院师生展开了热烈讨论,就木质素超薄膜的设计以及个人健康监测传感器对外界环境的抗干扰能力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师生们表示,此次报告不仅拓宽了他们的学术视野,也为学院在生物质的资源化利用与设计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郑毅,生物质资源化利用领域专家,在生物能源、生物质材料的生物医学应用、有机废物资源化利用以及生物过程的数学模型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他于2019年获得NSF CAREER Award,堪萨斯州立大学优秀导师奖,中国农业工程学会40周年优秀论文奖,并于2024年入选上海白玉兰创新人才计划。迄今,他已发表150多篇期刊/会议论文和书的章节,获得近1300万美元的资助,在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应用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力。
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环境学院设立“美丽中国”讲坛特色品牌学术活动,旨在通过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及教学名师,分享其在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本次讲坛进一步促进了我院师生与国内知名专家的学术交流,对学院在生物质的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对我院推动学科交叉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