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首页 · 学术动态 · 学术活动 · 正文

格微致知开讲丨北京大学雷晓光教授应邀授课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28日 点击次数:

4月23日下午,北京大学雷晓光教授受微生物改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典龙阳教授邀请,做客“格微致知—研究生创新特色课程”,作了题目为Opportunities for Merging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Synthesis 的报告,80余名师生参与。

天然产物及其衍生物长期以来一直被用作药物,并且仍然在临床批准的药物中占比很大。天然产物合成为开发新的合成转化方法、构思获取复杂结构的新颖且通用的策略以及研究生物活性靶点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丰富且无与伦比的机会。本次讲座雷晓光介绍了其课题组在北京大学实验室正在积极开展的一系列研究案例,阐述了合成有机化学与化学生物学之间的这一交叉领域所蕴含的机遇。汲取大自然的灵感,研究植物源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阐明新的酶促机制,并应用化学酶促方法制备复杂的天然产物及其衍生物。此外,还利用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探索新生物学,开发用于治疗人类疾病的新型候选药物。

课程结尾,雷晓光与研究院的师生对目前利用化学酶法协同实现复杂天然产物合成中的难点与热点展开了热烈讨论,对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热心解答。

雷晓光教授2001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学院,2006年在美国波士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6-2008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8年底全职回国工作,曾任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化学中心主任,2014年全职加入北京大学,现任化学学院博雅特聘教授, 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科技部863、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得北京市“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资助。曾任国际学术期刊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执行主编,现任JACS Au 副主编。主要开展针对人类重大疾病的化学生物学、转化医学与创新药物研究;同时关注针对植物天然药物分子的生物合成途径解析、酶学机制阐明以及生物催化和绿色制造。在Science(3)、Cell (2),Nature(1)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60余篇,获得了超过20项创新药物发明专利授权,开发出四类“first-in-class”创新药物分子,其中一类药物分子于2022年中美双报进入二期人体临床实验;荣获了以色列Sackler Chair Award, 科学探索奖,MDPI屠呦呦奖,国际四面体青年科学家奖,国际化学生物学协会首届青年科学家奖等20多项国内外学术奖励。

【作者:典龙阳摄影:来源:微生物技术研究院责任编辑:王欣然 李江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