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首页 · 学术动态 · 学术活动 · 正文

Fedor Benevich教授做客东方哲学论坛:中世纪阿拉伯哲学中的形而上学与知识论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26日 点击次数:

4月18至19日,爱丁堡大学哲学系Fedor Benevich教授做客人文艺术研究院东方哲学论坛,作中世纪阿拉伯哲学中的形而上学与知识论主题讲座。人文艺术研究院董修元教授主持系列讲座,  Martin Delhey教授和任会明教授担任与谈人。研究院师生参加了活动。

此次系列讲座围绕“事物本身是什么”和“如何认识事物”展开,系统阐释了以阿维森纳为代表的阿拉伯亚里士多德主义传统(Falsafa)与以穆尔泰齐赖派(Muʿtazilite)和艾什尔里派     (Ashʿarite)为代表的阿拉伯经院哲学传统(Kalām)之间的哲学争鸣。

18日讲座主题为“On What Things Are in Themselves: Medieval Arabic Metaphysics”。Benevich教授首先说明阿拉伯形而上学中追问“事物本身是什么”即是在追问事物的本质,分析阿维森纳对于事物本质属性、伴随属性和偶然属性的区分,指出阿维森纳的本质理论是一种基于抽象普遍共相的概念本质主义。随后,Benevich教授介绍了完全不同于阿维森纳主义的另一种形而上学路径,即阿拉伯经院哲学的唯名论殊相本质主义,对穆尔太齐赖派(特别是巴赫沙米学派)而言,一切事物的本质(包括实体与偶性)都是“个体化”且不可化约的,原子化的实体及其本质属性是独立于任何主体的,但其在具体时空点上的发生则依赖于外在动因。

19日的讲座,Benevich教授以“On How We Know Things: Medieval Arabic Epistemology”为题,探讨阿拉伯经院哲学家们关于知识的本质、分类和发生机制的理论。阿拉伯经院哲学家们将知识界定为一种关于对象的、带来心灵确定性的真信念,其中心灵确定性是知识区别于一般真信念的根本特征。根据这种确定性的不同来源,知识被区分为必然知识(‘ilmḍarūrī)和获取知识(‘ilm muktasab),其中必然知识的发生不取决于人的能力或主动性,而获取知识则是认知主体在探索事物的过程中发挥主动性、进行思辨和推理的结果。在此基础上,Benevich教授通过梳理阿拉伯经院哲学家们对智者、怀疑论者、相对主义者和佛教经验实证主义者相关立场的回应,还原了中世纪阿拉伯知识论形成和发展的论辩语境。

Delhey教授和任会明教授分别从佛教存在论(阿毗达摩)与当代西方知识论的角度评议了讲座内容。与会师生同Benevich教授进行了深入而极具启发性的探讨。

主讲人简介:

Fedor Benevich,爱丁堡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领域为中世纪阿拉伯哲学,聚焦于其形而上学和知识论。出版专著Essentialität und Notwendigkeit: Avicenna und die Aristotelische Tradition(Leiden: Brill, 2018)、TheHeirsofAvicenna(2 volumes, with Peter Adamson and Dustin Klinger, Leiden: Brill, 2023, 2025) 等,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作者:阿卜杜萨拉木摄影:来源:人文艺术研究院责任编辑:崔钰璇 李江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