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古菌功能演化与真核生物起源”2024年度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深圳大学主办,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研究院承办。会议由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研究院教授申玉龙、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院长李猛、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东秀珠和南方科技大学研究员曾芝瑞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微生物学项目主任胡明明,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卓越创新中心院士赵国屏,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副校长、微生物技术研究院教授汤亚杰,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副校长、微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李盛英,以及来自山东大学、深圳大学、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分子卓越创新中心和南方科技大学的子课题负责人及项目组成员等参加会议。

“古菌功能演化与真核生物起源”重大项目从古菌的能量代谢、遗传物质传递机制、内膜系统演化以及古菌膜脂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古菌蛋白功能的演化及真核生物起源。

会议开始,李盛英教授首先介绍了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的发展历程以及微生物技术研究院的发展情况,强调了该项目对揭示生命演化的重大意义。随后,项目负责人李猛教授对项目的整体进展情况进行介绍,包括研究背景、总体目标、课题任务及完成情况等,子课题负责人对具体的研究内容进行汇报。

李猛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卓越创新中心的荆新云副研究员对课题一的研究进展和成果进行了具体介绍。主要成果包括阿斯加德古菌的组蛋白特征、温度特征、基因组数据拓展以及在大肠杆菌中重构真核核小体等。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东秀珠、博士李之萌(黄力研究员团队)和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研究院教授佘群新对课题二的研究进展和成果进行了具体介绍。该课题关注古菌DNA复制、转录关键机器的作用机制及其在真核生物起源过程中的演化模式。

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研究院教授申玉龙、副教授黄奇洪和深圳大学研究员卢中一对课题三的研究进展和成果进行了具体介绍。该课题探讨真核内膜囊泡分选机器在古菌中的作用机制和演化过程,包括内体分选转运复合体(Endosomal sorting complexes required for transport)及相关的泛素/类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的作用机制和进化关系。

南方科技大学研究员曾芝瑞、研究助理教授郑峰峰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李洁对课题四的研究进展和成果进行了具体介绍。该课题关注古菌和真核生物的膜脂成分差异,通过构建混合膜脂生物探究古菌到真核生物可能的膜脂转变过程。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针对科学问题进行了热烈而充分的讨论。最后,李猛教授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强调研究要聚焦项目最初提出的科学问题,加强课题间的交流与合作。
会后,项目组成员参观了微生物技术研究院科技创新成果展厅和部分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