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成果

首页 · 学术动态 · 学术成果 · 正文

国际创新转化学院刘振副教授团队在权威期刊《南开管理评论》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26日 点击次数:

近日,国际创新转化学院刘振副教授、管理学院陈志军教授联合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牛璐讲师、山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徐鹏教授,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A类权威期刊《南开管理评论》(2024年复合影响因子13.929,期刊综合影响因子7.263),发表题为《打破技术封锁:逆机会与资源稀缺双困局下的大企业创业——基于资源拼凑与编排的纾解》的研究论文。刘振副教授为该论文唯一通讯作者,山东大学为唯一通讯作者单位。

文章研究发现,现有实践表明单纯的技术研发并不能实现“卡脖子”问题的完全脱困,从技术到市场的过程仍需要跨越从创新到创业的鸿沟,以公司创业突破“卡脖子”困境正在成为我国大企业突围式发展的重要模式。但国外厂商技术和市场的垄断,既阻隔了行业内创业机会,又带来了我国企业特定创业资源的稀缺,如何解决这种双困局并构建关键技术驱动的创业赶超,成为我国大企业突围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文章依托资源拼凑和编排理论,以海信集团在芯片领域的公司创业为对象,遵循“创业困局—驱动机制—行动机制—创业模式”逻辑主线,探索大企业应对“逆机会”和“资源稀缺”困局的技术突破动机、路径及实现方式问题,挖掘大企业通过公司创业突破“卡脖子”瓶颈的内在机制。

研究发现:这一过程的主导逻辑为手段与目标导向并存,交互与分阶段演化;“逆机会”和“资源稀缺”困局的动态纾解,遵循“手头资源—资源重构—资源结构化—资源捆绑—资源利用转化”的演进机制;关键技术驱动的大企业创业呈现出追赶型—超越型—市场导向型的动态演进过程。本文的研究丰富了创业研究的差异化情境,对剖析我国企业成功突破“卡脖子”瓶颈的内在机制,以及对拓展资源拼凑和编排理论的适用情境,均具有积极意义。

刘振,山东大学国际创新转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大学青年学者未来计划培养人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与省部级科研项目。在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南开管理评论、科学学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等SSCI、CSSCI期刊发表及录用论文40余篇。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委、教育部学位论文评审专家、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社会创业和治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专业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获得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青岛市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等奖项。

【作者:刘振摄影:来源:国际创新转化学院责任编辑:韩云帆 李江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