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探索具有校区特色的劳育课程模式,实现知识传授、安全素养与劳动实践的深度融合,青岛校区资实处打破传统劳动教育的单一性,按照“统筹兼顾、分类设计、贴近专业、注重实效”的工作思路,打造高效优质的课程团队,依托公创中心构建起“知识-实践-素养”的闭环体系,成功开设青岛校区首门本科生劳育课程——《实验室 6S 精益管理与实践》,并于本学期面向计算机学院、网安学院、环境学院等全体本科新生顺利完成首期开课。
该课程以解决实验室管理问题为导向,通过丰富的实践场景、系统的知识传授和深度的育人融合,为学生精心打造了提升能力、培育精神的优质课堂,不仅有效解决了青岛校区劳育课的开设难题,更为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坚持问题导向,构建实践育人新场景
“实验室6S精益管理与实践”课程打破传统理论教学模式,聚焦实验室管理中常见的物品摆放杂乱、流程效率低下、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方法讲授阶段,教师采用案例分析、模拟演示等方式,将 6S精益管理理念拆解为易懂易记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

为了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知,课程安排了样板实验室参观环节。学生走进已成功实施 6S 管理的标杆实验室,观察物品定位摆放、标识清晰明确、操作流程规范的管理成果,深入了解精益管理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效果。参观后,学生带着学习成果,走进化学、生物等不同功能的实验场地,开展问题查找活动,通过观察、记录,精准定位实验室现存的管理问题。随后,学生围绕发现的问题,撰写改进报告,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践探索,切实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化安全管理,筑牢场所环境安全防线
课程始终将实验室安全管理放在重要位置,将安全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在理论讲解中,教师系统传授实验室安全规章制度、危险化学品管理、安全操作规范等知识;结合典型安全事故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刻认识安全隐患的严重性;通过模拟演示,提升学生应急处置和自救逃生能力。在实践环节,学生亲自参与实验室安全隐患排查、安全标识设置、应急预案制定与演练,切实增强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此外,课程注重能力迁移与应用,积极拓展实践场景,将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经验广泛应用于宿舍、自习室等各类场所空间,通过举办宿舍6S管理互评、自习桌台面优化等活动,激励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升个人责任感和团队凝聚力。同时,课程还提倡学生将所学技能延伸至家庭,与家人共同推行家庭6S管理,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安全意识融入日常生活,进一步拓宽安全教育的边界,增强安全文化的传播力,不仅加深了学生对6S管理理念的理解与应用,也有效推动了安全文化的家庭传承,实现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安全教育领域的无缝对接。

推进五育融通,全面提升育人成效
“实验室6S精益管理与实践”课程积极践行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与安全教育深度融合。课程通过引导学生遵守实验规范、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培育学生严谨细致的劳动精神和责任意识;系统传授精益管理知识和方法,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整理、搬运物品,在劳动中增强体质。

“实验室6S精益管理与实践”课程以独特的教学模式和育人理念,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教学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开辟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