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全面贯彻落实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根据《中共山东大学委员会关于加强和改进机关党的建设的实施意见》,围绕“服务主导型”校区机关建设目标,结合“党员先锋队”“党员示范岗”创建工作,机关各支部立足工作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服务举措,形成了一系列师生服务新路径与新模式。为促进经验共享,发挥示范引领效应,现宣传展示一批机关支部服务师生典型工作法,激励青岛校区机关整体工作效能与服务质量全面提升,完善校区机关“一支部一特色”的服务生态,助力青岛校区改革先行区和一流大学“新引擎”建设。
青岛校区科研管理办公室党支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的重要讲话,紧扣“服务科研、推动创新”核心目标,将党支部建设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通过“党员示范岗”创建、优化服务流程、深化校地合作等系列举措,打造“党建引领、业务提质、服务增效”的工作格局,为校区科研事业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党建引领,打造“服务型” 党支部工作体系

“党建+ 科研服务”双轮驱动,强化政治引领与业务能力双提升。组织了丰富的党建活动,年内开展党内学习教育活动10余场,推动政治理论学习常态化。确保及时跟进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与政策文件,结合科研管理实际开展“党建 + 科研政策”专题研讨,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服务师生的具体举措。聚焦科研人员需求,明确“党员责任区”。每位党员牵头对接1-2个学院,建立“联系学院专员”机制,多次开展了校区科技工作调研、科技评价调研、横向科研项目调研、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宣讲等活动,实现党建工作与科研服务同频共振。创新实施“科研管理一站式服务法”,党支部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组建“业务多面手”团队,通过内部轮岗、跨部门培训提升复合服务能力,实现科研业务全周期服务。打造“简流程、提效能、优服务”的科研管理新生态。
精准对接,破解校地合作难题

坚持“调研-解题-长效”闭环管理,推动校地融合向纵深发展。针对校区科研人员与属地主管部门信息不对称、校地成果转化渠道不畅等痛点问题,联合青岛市企事业单位共同举办山东大学校地成果直通车青岛专场、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青岛园区建设座谈会、山东大学(青岛)-即墨区人民政府科技工作交流座谈会、山东大学知识产权进高校暨专利成果对接会、青岛市产研合作座谈等活动。走访了海尔、海信、山东港口、山东高速、青岛机场、中船七二五所青岛分部、中车青岛四方等企业,充分拓宽校地合作渠道。同步建立校地合作长效沟通机制,推动双向挂职交流,实现校地资源共享、需求共通。梳理核心问题,制定“双向赋能”解决方案。主动对接青岛“一二三四六十”目标定位,成功获批法学院山东大学司法学研究中心、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基层政权建设研究基地 2 个基地。拓展学术生态,助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功举办“院士大讲堂” 系列高端学术论坛,邀请吴立新、王文兴等院士莅校讲学,累计吸引超2000 人次参与,有效拓展校区与顶尖科研机构的合作网络,提升学术影响力。微生物改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单位开展“启梦微来”公众开放日、全国科技活动周等活动,3 人入选“青岛市蒲公英科普名家”,1 人获评“学会工作先进个人”,推动科学知识普及与校区社会服务功能有机结合。
服务升级,校区科研发展多点开花

优化流程提质效。在国家、山东省及学校科研政策要求落实包干制,涵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类项目A、B、C类、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类项目A、B、C类等项目,取消预算编制、科目比例限制及调剂程序;针对预算制项目,下放经费调剂自主权,10 万元以下由科研经费支出的合同审核权限下放至二级单位,审批效率明显提升。强化成果培育。2024 年,校区实到科研经费6.7亿元,创历史新高;新增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1位科技部WR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项、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2项目;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7项(杰青1项、优青3项);3篇高水平研究成果在CNS顶尖期刊发表,原始创新能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显著增强。智库建设实现突破。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山东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成功入选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名单;智库成果获中央主要领导批示 2 项,CTTI2024年度智库研究优秀成果 3 项(含特等奖 1 项),校地融合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