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动态

首页 · 新闻聚焦 · 基层动态 · 正文

回首2024 | 环境学院2024年度“十大新闻”

发布日期:2025年01月02日 点击次数:

2024年,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一五七九”发展思路,同向发力、形成合力,以实际行动扎实推进环境学科高质量发展。

在过去一年里,环境学院聚焦于“新”,在校院联动、党建引领、学科发展、强国建设、人才引育、科学研究、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校院联动领航新征程。环境学院通过深化校院联动机制,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学科建设,优化教育管理工作。5月,校党委书记任友群到环境学院调研座谈,充分肯定环境学科建设成果,着重强调要聚焦国家“双碳”战略需求,优化学科布局,促进学科融合发展。6月,校党委副书记李向阳到学院调研座谈,肯定学院发展成绩,鼓励学院紧扣学校整体规划,在“全面图强”新征程上作出更大贡献。9月,在第4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校长助理、青岛校区党工委书记邢占军到学院走访慰问,为学院全体教职工送上节日祝福。

党建铸魂引领新发展。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4月,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召开党员大会,举办“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会议和青年教职工学习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座谈会,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学院成立学科建设与人才、空间与资源、安全管理、文化建设等委员会,打造学院管理服务体系2.0。大力弘扬和传承教育家精神,全面提升教师师德师风水平;建立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学院教职工荣誉体系;成立环境学院融媒体中心,擦亮山大环境名片,学院各类媒体发稿量660余篇,较去年大幅增加20%。

学科发展实现新突破。5月10日,根据科睿唯安发布的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最新数据表明,山东大学环境与生态学全球排名跃升至前1‰,成为青岛校区第一个进入全球前1‰的学科,继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提档升级后取得又一佳绩。

强国建设承担新责任。环境学院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需求,整合科研力量与学术资源,组建流域水环境、沿海城市环境、环境与健康、新污染物环境过程、减污降碳与环境管理、污染控制与资源循环、污染物风险评控七大“美丽中国建设”创新研究群体,推动环境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迈向新高度。环境学院获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主动服务青岛生态环境建设,制订《环境学院服务青岛激励计划》。学院设立“美丽中国讲坛”特色品牌学术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及教学名师,分享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迄今已举办21期。

人才引育取得新成效。2024年,环境学院在高水平人才引育工作方面取得卓越成效,人才数量和质量均为历年最好成绩。袁宪正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曾阳获外国优秀青年学者研究基金资助,王志宁入选泰山学者特聘专家,高海萍、张海光入选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孙晓东入选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获山东省人社厅表彰(学校共5个)。优秀人才在科研团队引领、学术创新以及多学科交叉合作中充分发挥核心作用,为学院打造学术高地、提升国际影响力奠定坚实基础。

科学研究再结新硕果。环境学院2024年在科研项目和学术成果方面交出亮眼答卷。学院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21项,包括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和外国优秀青年学者研究基金1项,纵向课题到账总经费增长15%。学院全年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5篇,包括Nature Protocols 1篇、PNAS 4篇、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9篇等国际顶尖期刊论文,高水平论文发表量创历年最高。袁宪正课题组在纳米颗粒精确追踪方面实现新突破;李倩课题组聚焦新型环境功能材料开发与应用;许醒课题组深耕新污染物氧化机制调控;高明明课题组揭示高级氧化工艺长效去除新机制。

教育教学续写新篇章。环境学院秉承教育为本、改革为先的理念,在基础教学建设中,获批山东省特色学院-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获批环境与健康微专业,获批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培育优秀人才筑牢基石。在本科教育教学课程改革中,学院承办“第十一届环境类专业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分论坛,建立健全教学规章制度体系,制修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本科教学督导、优秀教材培育等教学管理制度5项,获评校级教学改革项目8项、教材建设项目3项,荣获山东大学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人才培养强化新作为。环境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育人成效中取得系列成果。学院在省级优秀学生干部、省级优秀学生、省级先进班集体评审中获5项综合表彰,获奖数量取得新突破;由胡振、吴海明、郭子彰指导的学生团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银奖;2024级博士生赵曼淑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博士研究生)立项资助;2022级研究生郭继睿作为硕士生首次获评第八届钱易环境奖、第七届山东大学学术之星奖;2023级本科生常家乐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环境领域顶级期刊Water Research发表学术论文;本科生于秉良、熊韬伟获批首届山东大学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培育计划(青苗专项)资助。

社会服务践行新担当。依托学科特色,环境学院师生积极践行使命担当,深度服务社会发展。青岛校区党工委副书记、环境学院党委书记宋作标带队赴苏州“访企拓岗”,赴河南确山开展专题调研、帮扶工作;院长杜林带队赴潍坊“访企拓岗”,与相关单位洽谈并建立实践基地。4·22世界地球日,学院“初光”支教与环保宣讲团携手即墨区生态文明宣讲团开展宣传活动暨社会实践基地授牌仪式;6·5世界环境日,学院联合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即墨分局举办首届环保科普文化节;暑期,学院多支社会实践队伍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等主题广泛开展实践。

国际合作促进新融合。环境学院主动融入国际创新合作网络,在全球视野下推进交流与协作。在中法教育发展论坛上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签署合作协议;与马来西亚理科大学达成全面合作共识,签署合作备忘录;与奥尔良大学在十年合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学生交换、联合学位项目、短期研修项目等方面合作。学院举办第七届“大气气溶胶非均相动力学国际研讨会”,汇聚国际顶尖专家,巩固学科国际影响力。吴海明荣获Google气候行动研究奖,许醒获批中澳国际科研合作种子基金,开启国际合作新局面。学院德籍特聘教授Hartmut Herrmann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并荣获美国化学会科学卓越荣誉奖。

【作者:环境学院融媒体中心摄影:环境学院融媒体中心来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责任编辑:郝婧雯 王靖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