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法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双一流”建设目标,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努力开创法学院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党建引领作用持续彰显。5月16日,中共山东大学法学院党员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大会总结了学院过去五年取得的工作成绩,明确了学院未来五年发展的基本思路、主要任务举措,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委员会委员。学院党委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持续推进党建强基计划,形成“一支部一品牌”;高质量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扎实推进党建考核及安全巡视整改“回头看”,形成常态长效工作机制;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搭建大宣传体系;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建设,获评山东大学教师思政及师德师风建设先进集体;建立健全法学院“1+8+9”安全工作体系,安全管理效能进一步提升。
学院人才建设继续发力。学院培育10余位教师获评国家级、省部级人才称号或荣誉。其中,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2人、全国法学会系统先进个人2人、山东哲学社会科学“111”领军人才培育项目1人、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1人;引进山东大学兼职讲席教授2人、兼职特聘教授1人、兼职教授1人,续聘兼职讲席教授1人。
深耕优势特色领域,重大科研成果竞相涌现。郑智航教授的论文“网络社会法律治理与技术治理的二元共治”获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潘林教授的论文“优先股与普通股的利益分配——基于信义义务的制度方法”获第十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刘建臣在《法学研究》2024年第6期发表论文“反不正当竞争法一般条款的保护限度——以市场区分为视角”。张平华教授在《中国法学》2024年第6期发表论文“人身损害赔偿请求权的分级与整合”。2024年,法学院教师发表CSSCI论文70余篇,在CLSCI(中国法学核心科研评价来源期刊)发表论文37篇。6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在SSCI/SCI/AHCI收录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15篇。法律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社等出版学术著作9部。新增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司法部等项目50多项。
法学智库建设“山大特色”逐步彰显。11月30日,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在兰州发布2024年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增补名单,山东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入选。近年来,法学院及相关智库平台按照“高质量、融合式、重特色、建机制”的思路,探索学科、校政、校校、校地知识科研资源深度破垒融合,致力于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型特色智库。2024年,提交各类报告、建议等智库类成果50余项。其中,获中央批示7项,被省部级以上部门采用12项,获学校认定智库成果24项。
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2024年度,获得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项;《监察法学》获批第三批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线下课程);《法理学导论》和《监察法学》两门课程在中国大学慕课上线。《民法(第九版)》获山东大学首届优秀教材奖(本科),省级教改课题成果《卓越法治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由山东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出版教材两部。结合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培育)建设,着力打造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实验班(英美法方向)和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实验班(日韩法方向)。学生获得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专项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立项5项;获批省级项目12项、校级创新训练项目11项。立项数量较往年有较大增长。在第二届山东大学大学生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中获银奖1项、铜奖1项。1名本科生科研项目入选山东大学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培育计划。


坚持实践导向,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11月5日,法学院发布《山东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行业导师实施办法》,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院教育培养机制,加强学院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发挥高水平实务专家在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12月12日,法学院获批恢复同等学力招生申请硕士招生工作, 提供多种渠道和模式培养在职高层次法治人才。法学院研究生教学科研硕果累累。5月16日,《涉外刑事案件中电子数据的审查运用》入选第二届法律专业“精品案例课堂”项目建设课程;课程思政建设3项获评“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专项三等奖;2项入选山东大学及山东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推荐入选山东省优质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2024年荣获评山东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优秀硕士论文2项。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坚持“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工作机制,以招生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遵循教育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升学生培养质量,持续为国家输送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法治人才。赴全国各地进行招生宣传,鼓励学生寒暑假回母校宣讲等,大力推广学院品牌,提升山大法学社会美誉度;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意识、世界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涉外法治人才。坚持“三全育人”和“五育并举”教育理念,倾力打造“法心悦智”素质拓展大平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突出思想引领,建强学生组织,以“五育并举”为抓手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切实让学生“学在山大、快乐成长”。学生在青岛市高校田径运动会比赛中荣获冠军4项、亚军2项、季军2项。创新劳动教育模式,拓宽劳动教育平台,探索构建有法科特色的劳动教育品牌活动,举办“法现正能量”劳动实践活动,荣获“劳动教育先进单位一等奖”。


校友工作持续推进。6月23日,以“团结奉献,共创未来”为主题的山东大学法学院上海校友会成立大会暨徐显明教授关于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讲座举行。山东大学法学院济南校友会、青岛校友会、北京校友会、泰安校友会代表出席会议,来自沪、苏、浙、皖长三角地区130余名法学院校友参加会议。11月9日,山东大学法学院德州校友会举行成立大会;12月14日,法学院淄博校友会举行成立大会。法学院天津、广东、潍坊、泰安等地校友会也在积极筹建中。全年接受校友和社会捐赠逾百万,设立山东大学法学院京鲁奖教金、歌尔奖教金、岳成奖教金、北京因诺奖教金、北京东卫奖教金、山东温纳奖教金等。
积极加强协同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特色愈加鲜亮。1月,山东大学获批“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培育)”,基地由山东大学、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山东省商务厅共建。法学院从录取的本科新生中选拔学生,组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实验班(英美法方向)”和“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实验班(日韩法方向)”,打造涉外法治人才培养2.0版。开设“全球讲席云课堂”课程12门、“全球暑期学校课程”5门,受益学生300人次以上。共组织参加16项模拟法庭赛事,其中涉外赛事12项。建立“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实验室”,组建教育部“涉外海事司法虚拟教研室”,提升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水平。获批“山东省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组织召开“中德刑法论坛”,邀请英国杜伦大学法学院、台湾东吴大学法学院、澳门科技大学法学院来访,签署学术交流合作协议。赴韩国高丽大学、成均馆大学访问,走访律师事务所,加强与韩国高校和法律服务机构的深度合作,推进“中日韩高端法律人才培训基地”建设。访问香港大学法律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法律学院及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拜访“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香港中心、香港华鲁集团、冀鲁旅港同乡会等香港企业和组织,深化与香港地区高校和相关组织的交流与合作。



积极开展国内合作交流,服务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大局更加有力。11月27日,在首批海事法院设立40周年之际,全国海事审判工作座谈会召开,山东大学是最高人民法院邀请参会的唯一一家综合类高校。12月11日,山东省律师行业协同发展大会召开,山东大学法学院与山东省律师协会签署产业法律服务领军人才合作培养协议。6月20日,山东大学法学院与青岛海事法院高水平对外开放与涉外法治建设座谈会暨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举行。与山东港口集团、喀什地区中级人民法院、潍坊仲裁委员会、北京市东卫(青岛)律师事务所、北京因诺律师事务所、山东温纳律师事务所等单位的战略合作协议进入签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