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动态

首页 · 新闻聚焦 · 基层动态 · 正文

弘扬教育家精神丨一篇72年前的教育笔记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10日 点击次数:

在1952年12月1日出版的山东大学校报《新山大》上,刊登了山大微生物学科创始人王祖农教授撰写的《我怎样教微生物学》一文。这篇文章不仅是王祖农先生对自己所教微生物学课程教学经验的总结,更是一篇充满着教育家精神的珍贵笔记。

1.jpg

山东大学校报1951年第25期《我怎样教微生物学》

1950年6月,王祖农先生从法国回到了新中国的怀抱,受时任山东大学副校长童第周教授的邀请,于当年7月到山东大学任教。他开设了微生物学和植物技术学两门课程,同时指导四名应届毕业生写作微生物学方面的毕业论文。这批同学毕业后从山东大学走上社会,成为新中国第一批自己培养出的微生物学专业人才。

王祖农先生写作此文时,从事教学的时间并不长。然而,文章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于培养学生的报国信念、勤学精神已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积极的实践。

树立国家和民族自豪感。王祖农先生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向学生讲述我国在微生物学领域做出的贡献。他对我国古代人民发明的“人痘”非常推崇,“我们的老祖宗实在便是免疫学的首创者。其对人类贡献之大,是不可以言喻的”王祖农先生写道,并在教学中对欧美教材忽略“人痘”的情况进行了批评。此外,他还向学生介绍当时国内“享有世界性荣誉”的微生物学家汤飞凡、谢少文、高尚荫、方心芳的工作,“以使同学了解非只我们老祖宗具有光荣的历史,我们这一代,也不后人。”当时,在童村、马誉澂等专家的带领下,新中国实现了青霉素的工业化自主生产。王祖农先生针对那时不少人认为特效药只能靠国外进口的看法,结合最新进展介绍新中国在抗生素生产、噬菌体治疗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帮助学生树立了自信心。

服务社会发展实际需求。为了引导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国家和社会需求相结合,王祖农先生在教学中一方面介绍微生物学工作者在工业、医药和农业微生物应用方面取得的多项成果,另一方面指出社会对微生物研究的迫切需求,并结合实际举例“比如青岛方面,人民需要我们研究地瓜发霉、海带腐烂、花生增产等”,引导学生“只有做一个人民的专家,才是到地的专家。”这与当前倡导的“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多元统一”的教学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同时也使我们看到,王祖农先生虽然到青岛工作仅一年多时间,已经对当地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科技问题进行过比较系统的调研。

涵养科学研究坚韧品格。王祖农先生在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学习期间,为了尽快学成回国,每天工作、学习到很晚,星期日和节假日也很少休息。从事教育工作后,他深知应该让学生提前了解科研事业的艰辛。在科学精神的培养方面,他结合高士其因科学研究感染病毒导致残疾,但仍然坚持工作的具体事例,希望“让同学们学习,以巩固其为人民服务的意志。”建国初期,保尔·柯察金是广为人知的英雄形象。王祖农先生精心选择了本学科领域具有坚强意志的中国科学家的事迹融入教学,显然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图片2-微生物学词典.jpg

王祖农先生带领学生编写的《微生物学词典》

作为中国综合性大学微生物专业教育的开拓者,王祖农先生辛勤耕耘半个多世纪,为我国微生物学教育和科研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他的领导下,山东大学建立了我国高校中的第一个微生物学系,招收了我国第一批微生物学专业博士生,微生物学入选国家第一批重点学科。在他创立的微生物研究所的基础上建立的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95年正式开放运行,是我国第一批微生物方向国家重点实验室。七十多年来,出自王祖农先生门下的几代微生物学和生物技术人才遍布全国,达到5000人之多。此外,他曾担任中国微生物学普通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长期参与全国微生物学教材建设、生物学科评议工作,为我国微生物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付出了大量心血。

993f9b0bc250e097c7b8388115459c9.jpg

王祖农先生(左二)指导学生做实验

2024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阅读王祖农先生这篇72年前的教育笔记,时刻能够感受到老一辈教育家谦虚谨慎、孜孜以求的精神。高山仰止,在时隔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王祖农先生的育人思想仍然闪耀着光芒。

【作者:刘国栋摄影:来源:微生物技术研究院责任编辑:付娆 刘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