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公布2024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微生物技术研究院刘双江教授团队参与的“新型肠道菌源酶跨界调控代谢性疾病的作用机制与防治新策略”和微生物技术研究院1999级校友、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程功教授为主要负责人的项目“共生菌环境干预阻断蚊媒病毒流行”入选2024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彰显了山大微生物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科研攻关能力和人才培育实力。
新型肠道菌源酶跨界调控代谢性疾病的作用机制与防治新策略
肠道菌群与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目前靶向菌群多为整体性干预措施,缺乏特异性治疗策略,如何精准调控肠道菌群是国际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
北京大学姜长涛、乔杰及山东大学微生物改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刘双江团队等合作,提出“肠道菌源酶跨界调控宿主稳态”新理论,开发点击代谢组学技术,发现菌群宿主互作关键信使胆汁酸的全新修饰类型——3-酰基化修饰,鉴定了3-琥珀酰胆酸的合成酶BAS-suc,深入解析了BAS-suc介导的3-琥珀酰胆酸生成,进而通过菌群互作促进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生长,修复肠屏障损伤,逆转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的分子机制。国际专业期刊专文评述,认为本项目“创新性的攻克了靶向肠道菌群的靶点发现与药物研发瓶颈”。团队进一步围绕BAS-suc开展了工程菌构建、激动剂开发等系列临床转化研究,开辟了代谢性疾病干预新路径。

新型肠道菌源酶BAS-suc跨界调控代谢性疾病
共生菌环境干预阻断蚊媒病毒流行
蚊媒病毒性传染病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然而,针对大多数蚊媒病毒性传染病尚无特效药物或疫苗,严重缺乏治疗预防措施。
山东大学1999级生物技术专业校友、清华大学程功团队,清华大学朱毅斌团队与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王静林、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王达希合作,从云南边境地区鉴定出一种可显著降低蚊虫病毒易感性的环境共生菌Rosenbergiella_YN46,揭示了其阻断病毒传播的分子机制,为发展基于共生菌的生态友好型蚊媒病毒防控理论奠定了新基础。通过在云南登革热疫区的现场干预研究,团队实现了白纹伊蚊肠道中 Rosenbergiella_YN46的稳定定植,有效阻断病毒在野外传播。该成果为蚊媒病毒性传染病防控提供了绿色、可持续的新路径,奠定了基于微生物组调控的病媒生物防控体系基础,为公共卫生防控从化学干预向生态型策略的转型提供了新思路。

共生菌环境干预阻断蚊媒病毒流行
"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简介: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自2015年起开展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工作,旨在推动生命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充分展示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本年度入选项目包含7个知识创新类和3个技术创新类成果,具有原创性突出、社会意义重大的特点,面向生命科学前沿,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聚焦解决热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