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排行
文化校园

愈美愈心 未来花园--愈园“生态美育疗愈”课纪略

发布日期:2022年09月08日    点击次数:

“拾过枯枝烂叶,抬过残渣碎菜,按照材料干湿程度的不同,依次放进堆肥箱里堆放,洒上菌粉加速发酵,看着不大的箱子却能装下大量的废料和厨余。也亲手参与过打造堆肥箱,三尺见方的栅栏木箱由一块块钉起来的木板打造而成,内部四周则用铁丝细网围起来,防止碎渣泄漏,做完后也颇有一番成就感。”一学期的生态美育疗愈课过后,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级向宇阳同学的幸福感不言而喻。

生态、美育、疗愈,当这三个看似关系不怎么紧密的词语同时出现在一门大学课程的名称中,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同学们的感慨或许会打破你对一般大学课程“理论性强、缺乏趣味”的固有认知。在这个课堂里,有对生态问题的热切关注,有老师教授的专业生态人文理论知识;然而更多的,是真正地在践行生态保护理念,去感受身边的生态之美,在关照自然的同时,获得自然的馈赠,也从中收获一份内心的平静安宁。

愈园:新理念下的通识教育

大学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理性教育过程,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然而,这并不是大学教育的全部,我们也要培养学生的感性能力,培养学生感受好、坏、美、丑的能力,这就是“以情动人”(affection)。好的教育,是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的结合,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正可以对症当代大学生所遭遇的抑郁、焦虑、无意义感等棘手问题。

基于此,人文社会科学青岛研究院陈琳老师联合哲学、地理、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等多学科的老师们在青岛校区开设了以生态美育实践为基础的稷下创新课“生态美育疗愈课”。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青岛研究院坚持精心打造具有新理念、新内容、新模式通识“金课”的新尝试,以“立德树人”“三全育人”为根本遵循,将美育、劳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探索大学生课程思政新途径,并尝试通过生态方法与艺术方法的结合进行具有生态美学疗愈特质的教育试点实验,引导学生们在实践中建构生态自我,成长为健康的赋能者。

课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指导,借助了“朴门永续(Permaculture)自然农法”的相关理念。“朴门永续自然农法”师法自然,核心伦理是照顾人、照顾地球和分享多余,旨在通过整合土地、资源、人和自然来建立一个具有良性循环、高效节能、鼓励生物多样性和兼具美学特征的系统。它以农林业和生态学为基础,深入拓展到建筑、设计、艺术、能源和教育等诸多领域。对于课程的教学理念,陈琳老师作了如下诠释:“生态美育疗愈借助大地和太阳的力量,践行社群-自然-人、头脑-心灵-双手之复合维度的疗愈式教育。我们要从对个体的疗愈拓展到对自然、社群和个体的协同疗愈。”

生态美育疗愈课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部分包括“朴门永续自然农法”、何谓“韧性城市”“韧性城市设计”、何谓生态产品价值、如何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等内容的学习;在课程的实践部分,师生们一起真真切切地在土地上行走、观察,商议如何建设、打造属于青岛校区的“未来花园”——一片生态与心灵“愈园”。

愈园:在多方关怀下起步发展

在青岛校区多个部门的支持下,生态美育疗愈课程获得了校园北区东北角一块约2亩的不规则荒地作为开展课程的重要实验基地,该基地被称作“愈园”。2022年春季学期开学后,陈琳老师和基建处、课程团队老师及同学们多次商讨如何建设愈园并做出规划图。之后,在基建处的支持下,师生们建成了木屋、铺设了水管、挖掘了池塘;后又在物业和食堂的帮助下,获得了愈园建设需要的大量干树枝和食堂生厨余;生态农友们也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邮寄来生态小米和玉米种子,从重庆綦江邮寄来豌豆种子等。但是,突如其来的疫情,打断了愈园建设的节奏,也使原本设计的让学生一起参与完成平整土地、种植作物的愿望落空。虽然节奏放缓,但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目前愈园土地已经平整完毕,建成了水塘,还通上了电,承载着希望,有望即将运行。期待经过三到五年的劳作,愈园能够成为山大生态校园建设的试验田,成为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实践基地和心理疗愈的新天地。

愈园初始样貌

平整愈园土地

愈园:劳动之美

在今年上半年校园封闭管理期间,学生们无法到位于校园北区的愈园劳动,陈琳老师就组织学生们在校园南区进行必不可少的行走体验和堆肥实践。在校园烂漫的花海中,同学们得以抛开专业课的疲惫,体悟身边的自然之美。亲手去除行道树身上束缚自由的铁丝,捡起花丛中的废弃物,同学们似乎也感受到了大树们的自由与快乐。陈琳老师带领同学们自制堆肥箱,在技术老师的指导下,劳动工具就在同学们自己的手中诞生了。在后续看似简单的堆肥活动中,也有繁杂的堆肥流程,切菜、撕纸箱算是简单劳动,“翻堆”是对同学们吃苦耐劳精神的一大考验。然而,在劳动过程中,学生们始终能够有说有笑,互相提醒注意安全,能做什么就做什么,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角色。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21级韩东浦同学回忆了上一学期的生态美育疗愈课:“切菜是为了让大菜根更好分解,把塑料皮剥了的快递箱要撕成碎片。干料、生厨余、碎纸片、菌粉,按照顺序一层一层垒到堆肥箱中,看似简单的任务实际操作起来却不是很容易。遥想几周之前,老师买了几个木板,让我们在师傅的带领下制作堆肥箱,第一次拿着铁锤和钉子,确实不算得心应手。从小在城市长大,没有多少能够体验农活的机会,铲子、爬犁这些工具使用得也不够熟练。”对在城市中长大的他来说,这一学期的“劳动课”看似简单,实则不易。

3.jpg

制作堆肥箱

学生堆肥翻箱

愈园:心灵之悟

课程倡导人与自然建立密切联系,构建使人疗愈的生态环境系统,让参与的人“身在课上,心在交流”。法学院2021级薛鑫柯同学认为,“我们有理论课讲解,还制作了堆肥箱,体验了堆肥,观察了校园植物,甚至对生命进行了探讨。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堆肥的过程,撕纸箱、切菜、翻堆。到后来写愈园日记,我都有幸参与过,过程不容易,但确实快乐。”韩东浦更是深刻认识到,“通过几周的学习和实践,我能明白陈琳老师向我们倡导的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一种符合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保护地球的生活方式。这门课教会我们用健康而又生态的方式疗愈心灵。大学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我想不仅是知识,也包含在老师的带领下,用实践得到不同的体验,在高楼林立中寻找一缕乡村般的幽静。”

老师现场教学

愈园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未来又会是什么样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1级张艺涵同学可能会给大家一个答案,“一块土地上的作物,一部分是给天上舞动的精灵,一部分是给脚下厚重无言的土地,我们的目的很单纯,就是治愈这块土地。想想数年后这块土地被治愈的样子,自然的肥料、肥沃的土壤、长势喜人的作物、天空中盘旋的鸟儿,这是各种生命的欢歌。我想与此同时,被治愈的,还有我们的心灵。”

探根溯源,解社会之问、塑时代之才,是大学之责任;走近学生,做学生的知心人、引路人是大学教师之使命。愈园的故事刚刚开始,愈园的精彩即将绽放,愈园人将一如既往、踔厉前行!

【 作者:马荣华 陈琳   摄影:资料    来源:人文社会科学青岛研究院     责任编辑:赵玉洁    】

相关阅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